2018年9月13日 星期四

談印老未必懂印老

2018. 9.9  Sun.
談印老未必懂印老
這些年來談印順法師思想的不少,但真正掌握精髓的可能不多。有時談印順佛學,只在於其專研的比較久,卻未必懂得比較深,讀多未必代表讀通、讀深,掌握思想的核心。

然而這問題不在於他/她身上,而是印順思想本身的深刻與精湛,未必是一般人所容易領略貫通;誠如李元松先生所說,對印順佛學之評論時而只能以管窺天」。

我曾表示,若要深切掌握印順佛學諸多洞見,至少應有三個要件:一、佛法的領悟力或悟性;二、深厚的「道心」或者宗教情操;三、哲學的敏銳度、思辨力。除非具足三條件,否則誤讀或不見精義恐在所難免。

讀得久不見得讀得深,這好比有些人信佛學佛很久,乃至出家多時,對佛法的理解和修行體會猶然淺薄一樣。經年累月參禪打坐,依然是個「未明眼的老參凡夫」(李元松語),為數也不算少。但這不見得是修行者的問題,而是佛法太過於深廣,對多數人而言未必足以探其精要。

當然,我也不認為我個人對佛法包括對印順佛學有更好理解,甚至錯解亦不少,但仍願意虛心接受任何可能的指正。

人生路上能歸依佛法,佛法路上能窮探印順思想,乃是人生中的福報;也願更多人有此福報,對他的思想、他的理想以及他的智慧有更真切和正確的認識。

相關文章 就當成是我說的好了!

PPT教學得與失

2018. 9.8  Sat.
PPT教學得與失
ppt是現在上課或演講、報告所必備,過去沒有ppt的時代,都靠老師手抄黑板,或者影印講義、使用投影片等,而今隨著電腦及投影設備普及,ppt著實帶來許多便利。

pptoffice軟體"powerpoint",或意味著「重點的強化」,藉由ppt使講者和聽眾清楚而直接的把握到重點,有時搭配動畫、插圖,更是讓人印象深刻。

然而,有其利的同時亦也有其害,如準備好ppt往住有恃無恐,而產生依賴,於是講者猶如ppt唸稿員,照著ppt內容再讀一篇,讓演講變得枯燥乏味。而一旦電腦或其周邊設備故障,則整個課程停擺,無法繼續下去。

ppt原是輔助教學,而不應「反客為主」,把焦點放在ppt而不在學生身上。甚至,一個準備完善的講者,即便沒有ppt也要能即時講演自己所想說的,畢竟自己都不記得自己要講些什麼,又如何讓台下聽眾記住你所講的。

教學或報告還是少不了ppt,只是「過猶不及」,太過依賴「加分」反成了「扣分」,這是我們所必須留意的。

小詩(202)~(205)

2018. 9.7  Fri.
205
悄悄的她走了
什麼也都不留!
往事獨自回首
一人默默淚流……

204
人與獸
再怎麼溫馴動物
都有狂野一面

獸性猶如水性
水化成冰
其堅如石
足以致命

人性如獸性
但求顯佛性

203
坐禪
好姿勢才有好呼吸
好呼吸帶來好心情
調身、調息、調心
坐禪可以如此容易
如此簡單

202
往內心爭
一切都沒什麼好爭
是別人的
終不屬於自己
是自己的
終不屬於別人

一切都沒什麼好爭
要爭就往內心裡爭
探索靈魂的最深
自己的本真

2018年9月6日 星期四

「公道自在己心」

2018. 9.6  Thurs.
「公道自在己心」
「公道自在人心」是眾所皆知的一句話,尤其當遇到「不義」情事時,我們常以「公道自在人心」來自勉勉人,意味著每人心中皆有一把尺,足以明辨這一切是非對錯,因此即便吃虧一時,大多數人還是站在你這邊。

然而這還是取決於人、由他人公斷,乃有求有待於人。事實上,「公道自在己』心」,即便受到不平等待遇,而且「眾口鑠金」成為眾矢之的,但只要自己知道不是這樣,那也就夠了。

不能影響別人、不能改變現況,就照顧好自己的心,重點在於我們怎麼看、怎麼想,而不需在意別人、活在他人評價之中;易言之,只要「自反而縮」,沒有人可以控制你的思想、左右你的心情。

事實上,「世事無常」,人世間沒道理的事太多太多了,不只不可理喻而且也無法理解,但其就是會發生。因此,我們但求待人以理、待人以公道,而不指望他人以公道待己,而讓公道操之在己,自己對自己觀念的調理疏通。

「公道自在己心」,人世間的是非對錯,包括快樂、幸福與否,很多時候是取決於自己如何看待,「一切唯心造」。凡事只要看開想通,無愧於心,如此之「公道自在己心」,才是真正的「自在」己心。

不批評的智慧

2018. 9.5  Wed.
不批評的智慧
在慈濟社群中,不批評是一種文化或人文,我們鮮少看到證嚴法師評議時事、批評他人,乃至於責備弟子;風範所及,慈濟人也有此傾向,志業體中各媒體,如大愛電視台少有批判性節目,戲劇演出幾無兇神惡煞、罪不可赦的壞人。

不批評是一種智慧,不捲入無端的是非爭執中,可說有下列美德:
一、凡事反求諸己,見不賢而內自省,不去要求別人,而是先看自己是否做得夠好。
二、心中有愛、待人以情,以善解包容、寬恕忍辱來代替責罵抱怨。
三、沈默有時比出聲更有力量,如佛陀之「聖默然」,對弟子過失也多半是「默擯」置之。
四、世界已夠混亂,和諧是一致的盼望;混濁的水再去攪動,只會更混濁而已,批評亦復如是。

在處處檢討別人、看人缺點的自由民主社會裡,不批評有其深刻之處。然而凡事有利就有弊,畢竟批評有時是一種是非的釐定,對於真假對錯有一明確公斷,否則難以分辨是非,賞罰分明。

此外,批評亦是為了求進步,不管是自我批評或是批評別人,都是從監督中求進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所以批評換個角度來看也不全是壞事。人生若沒有「諍友」之「逆增上緣」,以人為鏡來明得失,人要向下沈淪是很快速的。

不用力的生活

2018. 9.4  Tues.
不用力的生活
貪著是凡夫眾生的慣有習氣,輪迴要因在於「無明所縛,愛結所繫」,無明的表現主要亦在於貪愛。一般人之貪著染愛,佛典形容如同用繩子栓在柱子上的狗,終不得自由。[1]

貪愛染著的特點是抓取,抓取是需要用力的,而一旦用力人就無法放鬆。相對的,正念覺知使人處於放鬆狀態,使能自自然然、輕輕鬆鬆面對一切觸境,安穩自在、如如不動。

這種不用力的生活,其一要領是把注意力往身心收攝,將重心放在身心,提醒自己內重外輕,或者向內七分、向外三分,以一種柔和柔軟的態度過活,在這樣的鬆柔觸境過程中,自然感受到安然和喜樂。

內重外輕的修持,把焦點和主力放在身心,無時無刻、分分秒秒皆在身心下工夫,才算是修行得要。或者反過來說,修行之不得力,在於心思精力渙散於外,不能「制而不隨」,使得「心隨境轉」,而這「心隨境轉」的同時也意味著「隨業流轉」。

鬆柔是一修行特質,意味著身心不再執取貪著,放下而不用力。當然菩薩行者鬆柔之外,也要剛毅堅強,以承擔起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的重責大任。如此,剛柔之間不增不減,平衡適中,才能穩當走在菩提道上。


[1] 經云:「諸比丘!譬如狗,繩繫著柱,結繫不斷故。順柱而轉,若住、若臥,不離於柱。如是凡愚眾生,於色不離貪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輪迴於色,隨色轉,若住、若臥,不離於色。如是受、想、行、識,隨受、想、行、識轉,若住、若臥,不離於(受、想、行)識。」《雜阿含經論會編》(上)頁七

小詩(198)~(201)

2018. 9.3  Mon.
201
信仰
使一個人強壯
混亂中不再飄蕩
足以抵擋
一切無情的炮彈

200
公東神父
年輕的神父
遠渡重洋
為信仰

地球另一端的母親
無止盡思念

思念流成淚水
點點滴滴
化為敬拜天主的美麗珍珠

199
處罰小孩
孩子的淚
像掛在眼下的兩滴水珠
圓滾飽滿
再用著她稚嫩臉龐
大聲哀求:
「爸爸對不起,下次不敢了!」

妳──我的最愛
教我何忍罰下手

198
看報有感
下位批評上位
後任批評前任……
我批評你
你批評他……

人與人間
除了批評
別無其它?

非佛親說仍是佛法

2018. 9.2  Sun.
非佛親說仍是佛法
曾有人表示:接觸印順佛學,徹底顛覆他們的大乘信仰,於是內心產生矛盾衝突,如一方面主張「大乘經典非佛親說」,一方面要又同時做著法會、主持佛七以及禮拜文殊、普賢菩薩等;且讓他們無法告誡學生、信眾不能毀謗大乘經,因為自身已認為大乘經非佛說。

印順法師毀謗大乘法,這是相當嚴厲的指控;然而事實上不只他沒有謗大乘法,反而力倡大乘信仰,可知這當中有嚴重誤解。這把「大乘經非佛親說」與「毀謗大乘法」劃上等號,可藉簡單三段式論證形式表述如下:
前提一:印順法師認為大乘經非佛親說
前提二:大乘經非佛親說乃毀謗大乘法
結論:印順法師毀謗大乘法
以上可說是一有效推論,依「傳遞律」(transitive law)從前提可推導出結論,但其中卻問題重重,兩個前提都大有問題,連帶著結論亦不成立。

「大乘經典非佛親說」不只是印順法師持此見解,而卻是現代學術社群的普遍共識(或至少是學界大多數共識);而且非但「大乘經典非佛親說」,一切經、包括《阿含經》等,皆非原封不動為佛所親說,而或多或少都烙印了部派色彩。

退一步想,佛親說又如何呢?親說亦有可能是方便說,即佛為度化眾生之考量,此親說本身也可能包含著方便說,佛陀因悲心而有一定的方便說法。

換言之,佛之觀機逗教、應病與藥,面對不同根機的眾生,自不會說一樣的法,如此「佛陀說什麼」(what the Buddha taught/said)和「佛陀想什麼」(what the Buddha thought)未必是同一件事,而這絕不是「口是心非」,只是明瞭權巧方便之必要,所以即便「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還是免不了方便教化的施展;甚至非佛所親說的,卻可能更符於佛意,如印順法師認為相對於根本佛教,初期大乘佛法菩薩修行意趣的開演,才直契於佛陀本懷。

又如《雜阿含經》(四四)所示,佛為人定說之法如掌中樹葉,相較於大林中之樹葉無量,不可相提並論。因此即便非佛親說亦可以是佛法,一如天臺、華嚴諸多祖師言教非佛親說,但仍舊是佛法一樣。

這裡似乎可區分出兩種佛法立場,一是以佛經為唯一或絕對權威,只有是佛經所說才一定為真;二是以佛經為參照依據,乃是因為所說本身為真,佛才說之。[1]兩者之間,後者是接受佛法是一理性、實證的真理,而不是神教式由上而下的天啟真理(revealed truth)、信仰的真理。

如此,吾人可以接受「只要佛說就真」,但卻不代表「只有佛說才真」,佛未說的一樣可能是佛法,而可以視為是佛說,如《大智度論》說:「佛法非但佛口說者是,一切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佛法中。」只不過在於究竟說與方便說之不同。

依此觀之,「大乘是佛說」乃毋庸置疑,只不過一切大乘經典未必是佛親說;而雖未必是佛親說,仍無損於大乘法的價值,一樣是佛法、是佛說。[2]

然則,不管「大乘是佛說」或「大乘非佛說」之宣稱,兩者都作了錯誤預設。如印順法師在《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所言:「佛教聖典,不應該有真偽問題,而只是了義不了義,方便與真實的問題。」亦即,不能以是非、真偽來認定佛法,而應以權實判攝之;也因為是權實的分判,因此未必有優劣上下之別,「一切都是適應眾生的佛法」,[3]如此「縱貫一切佛法而向於佛道」,成了必然的結論。

回到反對者的質疑,接觸印順佛學真會徹底顛覆大乘信仰,內心產生矛盾衝突嗎?持這樣看法的人,可說是以絕對的是非真假來衡定佛法,認為佛法有是非真假之分,「非此即彼」的二分,如此才有矛盾衝突出現;相對的,以權實、方便究竟、了不了義等解之,則不會有矛盾產生;而既沒有矛盾,就不需揚棄或貶抑任一修學法門。只要是利益眾生向上、向善、向光明的佛法(即便不是向於解脫),就值得吾人敬重,方便法門猶值得一切佛弟子所敬重。

總之,主張大乘經未必為佛所親說,絲毫無損大乘經價值,既不是毀謗大乘佛法,也沒有不信大乘經典。主張大乘非佛親說,依然可以是大乘佛弟子,仍是堅信大乘、弘揚大乘、修持大乘,及至於主持法會、佛七以及禮拜文殊、普賢菩薩等,全都不成問題

相關文章 佛說本身也不是佛所說       敬信彌陀


[1] 亦即「佛法所說的真理,是因為佛說才為真?還是因為其本身為真,佛才說呢?」此由著名的「猶希佛兩難」(Euthyphro dilemma)轉思而來。相關文章  盡信經不如無經
[2] 事實上,佛說本身也不是佛說、不是佛法,如《金剛經》之輾轉強調「佛無說法」即是。如此,進而一切微妙善語皆是佛法,退而一切佛法皆不是佛法、皆不是佛說,此進退之間的法義辨證應適切掌握。
[3]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佛法在流傳中,一直不斷的集成聖典,一切都是適應眾生的佛法。」( Y 35pa4)。

既親近又疏遠

2018. 9.1  Sat.
既親近又疏遠
在慈濟志業工作十多年,我偶有一種既親近又疏遠之感。親近,是因為這是一個佛教創辦的團體,處處顯發出佛教精神;而這不只是我,任何真誠的佛弟子都會感到親近與親切。疏遠,是因為我有自己的佛教認知、自己的法義理解,而未必全然與其一致。

此外,我把大多數的心力放在佛法和哲學的自修上,這樣的理論性格與思想傾向,不同於以實踐為主調的風格走向;因此相對於團體活動,我既好靜也好獨處,於是多少感到疏離和遙遠。

所幸大乘佛法重於精神的認同,而不是表象、形式的參與;也所幸尊重、包容是慈濟社群的信條,得以容受每個人去發展自己,保有獨立的思想人格。如此,身處其中又抽身於外,既親近又有距離、有距離卻又親近,可謂不即不離、若即若離,或許這也體現出佛法「中道」的一面。

敬信彌陀

2018. 8.31  Fri.
敬信彌陀
彌陀淨土信仰存在,未必代表彌陀淨土一定存在、事實的存在,而這不是否定彌陀信仰,只是持一種「不可知論」(Agnosticism)立場。事實上,不相信、不求生彌陀淨土者眾,除解脫道外還可能包括一些大乘行者(如重於般若中觀思想者);在佛典中,亦沒有說不信彌陀有多大罪業,或者為一邪知邪見者。

在彌陀經教中,可說是「顯正不破邪」──只作正面表述,強調信仰和修學者有多殊勝功德,而不會說不信者將慘遭惡報、墮入惡趣等,可知這只是大乘修學法門之一,而卻不是唯一。

然而,不求往生彌陀淨土的菩薩行者,包括人間佛教的實踐者,仍必須對彌陀信仰報以無比崇敬的態度,讚嘆與護持此一修學法門。

換言之,一個大乘佛弟子,即便不求往生西方淨土,未曾皈信彌陀法門,仍應肯認彌陀淨土信仰的存在及其重要價值,不只推崇此法門、也要敬重其一切祖師大德。不只如此,不求往生極樂世界的佛弟子,一樣可以參與彌陀七,乃至主持彌陀法會等,唱誦、禮拜、書寫淨土法門相關聖典等,而將其視為是佛教修行的一部份。

此時「信」的態度明顯不同,「信」不是有所求,如為求往生淨土,而是「以情感之」,深化及激發宗教情懷與宗教情操,這樣的情操、情懷乃是任何佛弟子所必須的。

因此,即便印順法師並不求生西方淨土,但他仍對淨宗大德高度推崇(如印光大師);雖未必以「真常唯心」為了義,晚年於靜思精舍安養時,亦曾書寫「靜思十方諸佛,諦了一切唯心」,顯見對十方諸佛、一切唯心的肯認。如此寬闊胸襟,才是真正的大乘菩薩道精神,而不會「顧此失彼」,把自己(也把佛教)作窄、作小了。

讓學術歸學術、信仰歸信仰,即便學術的考證與傳統信仰的認知不盡相同,信仰者本身亦必須堅定立場;如印順法師面對眾說紛紜的佛法論斷,仍鼓勵人堅定信仰。[1]相對的,鄙視傳統信仰(如彌陀信仰),猶如鄙視學術研究一樣,皆有所偏差與過失;任何接受印順思想,逕行批判大乘、否定大乘,已然不解其中精義,[2]反而應重視、珍惜和善用此等方便法。

如此福嚴精舍、慧日講堂、弘誓學院、嘉義自在講堂、台南妙心寺等,弘揚印順佛教思想的團體,舉辦各式傳統法會、乃至主持彌陀佛七等,絲毫不會有任何內在矛盾或衝突等問題,在當下一樣是最虔誠恭敬的。

總之,即便是方便法,依然仍是佛法,大乘佛弟子敬信一切佛法,以及敬信一切虔誠有德之人。在此同時,淨宗行者也必須接受一事實,即不少佛弟子是不相信彌陀淨土的(乃至一切他方淨土說),但他們依然是佛弟子,即便這樣的佛弟子常受到他們非議(如以「小乘」稱之、貶抑之)。


[1]如<大乘是佛說>一文中說:「你們的提出這一問題,好像是懷疑大乘,而實是不能忘情於真常唯心論。信仰是應該堅強的,是不可隨便的因他人而輕易放棄自己的;這是應有的態度!」《以佛法研究佛法》( Y 16p153)
[2] 作小偈一首:「印順判法義,為辨權與實;執實而捨權,誤解真精神。」

小詩(194)~(197)

2018. 8.30  Thurs.
197
想妳
思念
像一條漫長公路
無止盡延伸
我在這
妳在那

靜寂夜裡
回想著妳
回想著我們
同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片片思念
甜甜愛戀
與妳接線
心心相連……

196
書寫苦樂
書寫
只為記下
苦痛人生的快樂
只為忘卻
快樂人生的苦痛

195
茫茫人海飄流
唯獨妳是我有
牽起彼此的手
終其一生廝守

194
做自己
深山老林中
岔出了兩條路
一是通往人聲鼎沸的城市
一是走向人煙稀少的聚落

他想了想
決脫心志於俗諦
獨行一己之特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