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日 星期五

每日極短篇32

2015/5/1 Fri.
重溫兒時
小寶寶稚幼模樣令人愛戀,她所用的物品也惹人憐惜,如小小的衣褲襪子、淘氣的布偶、可愛的玩具等,看了就心生歡喜。

家裡不時放著童謠,有些歌曲是我熟悉的,有些是我小時從未聽過的。不管如何,聽了聽了,旋律不覺在心裡響起,甚至胡亂哼了起來。

養小孩的樂趣即在於此,雖然過程中也會辛苦,但甜美亦伴隨而來。如此,伴她一起成長,回味曾有的歡樂童年,也算是人生一種福氣。

每天都有玩具可以玩
蠟筆小新是我的好朋友
我本身也是"玩具"哦!


我最喜歡的歌
2015.4.30 Thurs.
安分守己
無意間看到一句話:「除非人能知足,否則永遠也無法快樂。」

「知足常樂」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對多數人而言,卻又如此艱難,總想多還要更多,於是生起無邊的煩惱,在社會上已有太多實例可為證明。
                     
不知足,其實是一種不安分,而也因不安分,所以不守己,造作諸多惡業。

相對的,知足」是一種生活態度,它無關乎一個人的聰明才智、能力、知識等,反倒愈有才幹的人愈不容易知足,因此也愈不快樂。

佛教與道家的智慧話語,在在告訴人要「知足」,如《阿含經》說「少欲知足」、「知足故解脫」,以及《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知足不辱」等都是。

我想,知足與安分為我餘生須時時自我提醒的功課。

2015.4.29 Weds.

2015.4.28 Tues.

慈濟好習慣
在慈濟的環境中生活,不免養成良好習慣,如慈濟垃圾分類的項目細,有塑膠、紙類、鐡、鋁箔、寶特瓶、廚餘等,但在一般學校、公家機構或公司行號等,大概只分可回收、不可回收兩類。

此外,在慈濟餐廳用餐,必須自己帶環保碗筷,不會另外提供免洗餐具。

長久下來,我若到外頭吃飯,或買便當吃,我通常不會用店家所附的免洗筷子,有時忘了帶筷子而需額外消耗,我多少感到過意不去。

當然,慈濟所推行的生活暨環保教育,並不是所有慈濟職工都接受,我行我素者亦所在多有。

對他們而言,在慈濟就只是一份工作,但對我而言不只是一份工作,還包括人文及生態意識的洗禮教育,多一些自我規範,為這塊土地、也為我們的下一代,舉手之勞做一點事。

2015.4.27 Mon.

2015.4.26 Sun.

2015.4.25 Sat.
東部之美
台灣東部是生活居住的好環境,雖然不是工作掙錢的好地方。

因為地勢的關係,從台北到宜蘭、花蓮各有「自然屏障」,阻絕人潮,也因此可保持著美麗風光。其中海岸山脈和中央山脈圍繞的花東縱谷,最令人醉心。

過去雪隧未開通,從台北到宜蘭要多繞彎曲山路,不很便利,所以遊客較少;而宜蘭到花蓮所經蘇花公路,也多是山路,而且路況不佳,途經斷崖險道,不時還有落石坍塌等。

但這些都有助於維持東部的美好。

只可惜雪隧打通後,部份宜蘭地區的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如前陣子新聞報導礁溪因溫泉旅館林立,遊客爆增,已不像過去一樣,有好的溫泉可享用,房價也瞬間上漲,居住不起的礁溪人只好往其它鄉鎮外移。

但願「蘇花改」開通後,花東任一鄉鎮都不會成為第二個礁溪,也希望每年我都能藉地利之便,南下各地走走看看。

2015.4.24 Fri.
心中有別人
今天陪伴內人參加診所員工旅遊;除兩天一夜的蝴蝶谷渡假行,我們另在Gomaji訂房,而為三天兩夜的旅程。

我們自訂的是兩千多塊(廣告說打三折)的民宿,而內人服務的診所誠意十足,招待的是一萬兩千多的住宿,足足多了快六倍。

一分錢一分貨,兩者住宿品質自是大不相同。那一萬多的住宿,如果稱不上是頂級,應該可說是高級。除房間寬敞、餐飲高檔外,另有各種設備供作使用,就連馬桶也是多功能的,如馬桶蓋24小時保溫,為了是讓房客使用時有溫溫的舒適感。

但我還是覺得住在那兩千多的民宿,更為自在、舒坦些。

高級的住宿,雖是吃好、睡好、用好,但整個享受過程是用金錢堆積出來的。

雖有大片落地窗,窗外綠草如茵映入眼簾,但窗戶鎖死不能外推,因此空調必須一直開著,晚上睡覺亦復如此,不能呼吸自然新鮮的空氣。此外,住房提供諸多一次性商品(如牙刷、刮鬍刀等),也讓我覺得不妥,還好我們都自備。

好幾次參加國內外學術研討會,也都住高級旅館,但住久了覺得罪過。

我第一個不安是資源的浪費,現在全球暖化,響應節能減碳呼聲不絕於耳,豈容人恣意消耗?第二個不安是世界上多少人三餐不繼,而我卻奢華享受著?

如果是自己住,我不會訂這樣的旅館,但由於他人招待、代訂,自也從善如流。只不過享樂的同時,我會記得許多人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讓自己不因此而貪著和放縱。

2015.4.23 Thurs.

2015.4.22 Weds.
一輩子的擔心
日前,聽聞稍長的同事友人,分享他們養兒育女的甘苦談。

曾經小孩是他們的驕傲,幼時各方面表現皆優異出色,但此一時、彼一時,長大後孩子不只不像幼時那樣可愛,反倒令他們憂心。

不少孩子、學生有狀況,特別是心理問題,教書這幾年,我也益發能夠體會,甚至有切膚之痛。這樣的精神疾病,可能跟一輩子,終生也擺脫不了,想來我心中多一份同情悲憫。

 蘇軾《洗兒戲作》:「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我不會期待我的孩子聰明,亦不會希望她既愚且魯,但我確實祈望她無災無難,不管是否為公卿否
不小心我又吐奶了
保母阿姨為我"收涎"
2015.4.21 Tues.  
平庸的靈性
一般談靈性修行,易於忽略世俗既有價值,然有些俗世價值卻是很重要的,不容漠視或忽略。

佛教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之間可說有一「次第」(或順序),即談「自淨其意」之前,應具備「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條件。而即便難以「眾善奉行」,卻也一定要「諸惡莫作」,否則談靈性修煉(spiritual practice)的同時,卻還不斷為惡造業,那已不成其為「自淨其意」了。

換言之,我們應重視「公義」前提的修行觀,即追求靈性價值的同時,對社會正義亦要同等重視。若一個人沈浸於靜坐,卻無視他人苦痛,這樣的靜坐顯得枉然。

特別當苦痛與我相關,即便非因我而起,仍必須盡一切努力避免之、減除之,否則如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所言,仍舊是「平庸之惡」(或「邪惡的平庸」Banality of Evil

如此,亦顯示靈性(spirituality)與理智(intellectuality)必須並重,否則只是「平庸的靈性」,而這樣的平庸靈性,乃是因為不會思考,或者自私,或者空有好心腸或虔誠信仰而已。

2015.4.20 Mon. 

2015.4.19 Sun.
尾生之信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一個男子二十年來都在台南火車站枯等一個女孩,甚至吃睡都在火車站,成為無家可歸的流浪漢。

社工介入關心,但他仍執意要待在那等人,相信她終有出現的一天。這宛若現在的「尾生」──「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莊子·盜蹠》)為堅守信約,至死不渝。

為說好的約會苦等了二十年,我想大多數人不會讚美他的真情,反倒嘲笑他的愚痴,畢竟又沒有婚約,而且是剛開始交往,彼此沒什麼認識,也沒有互留聯絡方式,實在不需要如此苦苦等待。

雖然「情近乎痴而始真」,但無謂地為伊人痴守,不探尋另外的可能,只是顯露自己信心不足,多的是痴而未必是真。

而那女孩也真是的,若當初不喜歡這男孩,或者無意赴約,為何不早早說清楚呢?倘若她知道有一痴心男子,以此深情漫無止境的等待,她會怎麼想呢?

是該慶幸自己沒有赴約?以免被這沈重、頑固之愛所束縛,終生脫不了身,甚至成為恐怖情人下的受害者?或者,惋惜自己沒有赴約?畢竟這世界上少有人深情相待,而這願以生命相託的愛情,令人如何不動容、不嚮往?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為一個人而活,為一個人甘願拋棄一切,這愚蠢而又偉大的決定,讓人交織著矛盾又複雜的情緒。


2015.4.18 Sat. 
該做卻未做
今天有一件事覺得自己該做卻未做,內心覺得過意不去,多少感到後悔。

一件事不該做而做,會是一種後悔;相對的,該做而未做,又是另一種後悔。

換個方式說,「諸惡莫作」,一旦作了將使人後悔;「眾善奉行」,一旦未做也會使人後悔。然而,這不該作與該作之後悔與否,只針對某些有良知的人而言。

事實上,那件事我沒有做,並不會受到苛責,但覺得那是我能力所及,可以幫一點小忙,但我當下卻沒有堅持,反倒在猶疑中坐失機會,使得內心耿耿於懷。相反的,若我作了,雖小損己利,但卻有益於他人,自己也感到安心。

講好聽點是自己的道德感重,講難聽點是自己的臉皮薄。但不管如何,人總是求一個心安,沒有任何後悔,一旦自覺心安,就是人世間最可貴的事。

2015.4.17 Fri.
真布施者
前陣子看臉書創辦人祖克柏Mark Elliot Zuckerberg的報導,真覺得他是個了不起的年輕人。

祖克柏年紀輕輕三十歲出頭,財富全球排名前二十,可以過著極盡奢華的生活,但他不只食衣住行低調儉樸,對慈善公益更是不遺餘力。

祖克柏像許多愛心人士一樣,「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如慈濟靜思精舍法師、志工們自奉儉約,過得是刻苦克難的生活,酷夏沒有冷氣,寒冬沒有暖氣,平時節水省電,滙聚點滴愛心為大筆善款,全心投入利他助人之事。

如果問說,對別人都那麼慷慨,何必對自己節省呢?是啊!把那些捐出去的錢,拿來享受,讓自己吃好、睡好、用好等,豈不是更好?

然而,慈善家正是對自己節省,才能對別人慷慨;換言之,他們透過縮小自己,去擴大利他,藉由有形的財物,換取無形的內在富足。

這樣有錢不自己享用,寧可捐給需要的人,甚至享用時還會感到罪惡,從中看出一個人的心地所在。我想,正因為如此愛心,才讓祖克柏這樣的人有那麼大的聰明才智和福報,值得我們為他喝采。

相關報導 祖克柏傳奇

2015.4.16 Thurs.
僧團民主
日常老法師指定「真如上師」為他的接班人,讓人想到諸多佛教倫理問題,包括「僧團民主」等,如繼任者是否應透過民主方式產生?

聖嚴長老圓寂前幾年把棒子交出去,雖然有他屬意的繼承者,但仍是透過民主機制由僧團共同推選出來(即現任的果東法師)。

佛陀生前沒有指定接班人,只說他終有離開的一天,要大家「自依、法依、不異依」,也就是依靠自己、依靠正法,不依靠自己和正法以外的任何東西。

弟子基於信任或信仰的緣故,師父往往有絕對權威,弟子對師父所說只有「信受奉行」如此宗教權威式的靈性領導(spiritual leadership),也易成為威權專制(dictatorship),對此我持保留態度,畢竟開明、自主及尊重,應是佛陀的精神風範。

任何權威都應打破,即便是神聖性權威;如此結合理性和智力的靈性,才可能真正帶領人走向覺悟之路。

2015.4.15 Wed.

2015.4.14 Tues.
現代孝女
四月起開始有保母幫忙照顧小女;保母總是熱情地陪她玩,逗弄著她、對她說話,寶寶也很有反應,笑盈盈的不時出聲,看來這保母有她一套。

相形之下,我是個嚴肅的父親;雖然愛她,但話說得少,只是抱她或親她,或者深深地望著她,卻不會一直說話──我心想她也聽不懂,感覺上是自己和自己說話。

不過,從保母和寶寶的互動,看來她是聽得懂的,我可能要改變一下互動的方式。

所謂的「孝順孩子」,就現代人而言,「孝順」二字已從形容詞轉成動詞,而「孩子」成為受詞;亦即是爸媽「孝順」小孩,處處順他們的意,討他們歡心。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過去小孩孝順父母、奉養父母,還需要心懷恭敬。

但現在父母「孝順」小孩、養育小孩,似乎亦如此,不只是身心的照顧,還需綿密呵護,一根汗毛也不放過,可謂「身體髮膚受之『自己』,不敢毀傷」!

現代之父母難為也!
獨酌姆指頭好入睡
 眾人皆醒我獨"睡"!

(2015. 5 1 林建德貼於花蓮中觀室)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