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6日 星期三

再談「宇宙大覺者」

2015.5.5 Tues.
再談「宇宙大覺者」
拙文宇宙大覺者引起一些迴響,這兩天上網看了證嚴法師對於心目中佛像之談話,引發我進一步思考,發現這佛像設計的背後,還涉及「佛陀觀」及「人間佛教」理念的傳達。

證嚴法師再三強調,佛陀是「人間」的覺者;意即,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生於人間,修行於人間,成道於人間,說法度眾於人間,最後亦涅槃入滅於人間,佛陀生平一切活動都是在人間,因此如何為人間的佛陀塑像,彰顯「佛在人間」、「即人成佛」之精神,乃當初塑立佛像的考量,使之具有「人性化」的特質。

然而,當如何以「人」的相貌來造佛像呢?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艱鉅挑戰。事實上,「造神」(神格化的佛)容易,但要真正「造佛」(人格化的佛)反倒異常艱難,如佛陀一樣的完美人格,究竟該以怎麼樣的形象來捕捉呢?

「神格化的佛」造像相對容易,即盡可能把一切美好想像刻劃上去,如金碧輝煌的身子、容光煥發的相貌、眉間放出白毫光芒、兩眼澄澈如海等,如讚阿彌陀佛偈所說:「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即是。

但若要造出「人格化的佛」,就有其難度;首先他必須是「人」,展現如「人」一般的平實平凡,但同時又無比的完美和神聖,如此「人間佛陀」之「即凡入聖」、「既凡又聖」或「凡聖同在」,該如何表顯出來?據聞當初設計平面佛像,費時七年才完成(1994年到2001年),立體佛像也歷經無數次的試製與修正,可想見創作過程之艱困。

證嚴上人以「人間佛陀」為信仰中心,追隨太虛大師、印順導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試著為「人間佛陀」塑立一可能形象,於是有「宇宙大覺者」產生。這和古來以「淨土宗」為信仰主流(特別是「彌陀淨土」),所習以為常的佛身觀或佛陀觀大不相同,可知有兩種信仰「典範」(或「範式」paradigm)的差異。

對於舊有傳統,慈濟並沒有推翻或否定,反而是高度尊重、讚嘆,只不過從人間化、生活化的佛法,提供另一佛陀造像的參考。而這樣的「人間佛陀」,有著堅實的經典依據;如《阿含經》記載,佛陀曾說他是人群的一員,他的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摩耶夫人,出生在王室的家族裡。(「我今亦是人數,父名真淨,母名摩耶,出轉輪聖王種」),經上也說「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而如何從人生人性、人間、人文、人本等角度,重新思索佛陀塑像,成為問題的重點。

如證嚴法師所表示的,慈濟不是在「革新」,而卻是「復古」,回歸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時代的精神,這精神是入世的、利他的,著重此時、此地、此人的淨化和關懷,不是要祈求佛力加持,但求往生淨土,而是要積極擁抱世界、投入人群,讓五濁惡世也成為淨土;「宇宙大覺者」所要傳達,即此佛出人間來撫()慰苦難、救度眾生的意象。

總之,「宇宙大覺者」是為表達「人間佛教」理念的「現代佛陀」,以無聲說法的方式,讓慈濟人體認「佛亦是人數」,要以「人」的身份來理解佛法、修學佛法。然而,相對於「人格化的佛」,多數人習慣於「神格化的佛」,如此而產生誤解。其它如造價昂貴之批評,我想就藝術眼光、文創觀點、公益角度等,都可得到一定善解,這裡僅就我所認識的佛教法義來澄清。

參考文章 宇宙大覺者 (袁瑤瑤

相關文章  宇宙大覺者 (林建德)




(2015. 5 5 林建德寫於花蓮中觀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