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慧日講堂」講演記

2015/5/24  Sun.
「慧日講堂」講演記
今天到「慧日講堂」給一場演講,住持宏印長老給我的講題是<印順與聖嚴之佛教思想比較>。

雖然研讀印順導師著述已有二十年,但始終維持文字和思想的接觸,導師所創建的「慧日講堂」倒是第一次去,其它如「福嚴佛學院」、「華雨精舍」也只是去過一、兩次,閉關處「妙雲蘭若」等卻從沒去過。

因為導師的緣故,我對「慧日講堂」有著深厚情感,過去雖長時間在台北生活、求學,但一直沒有機緣參訪(應該說沒有刻意參訪),然這裡可說是我的「心靈故鄉」,這次來講演,不只是來「朝聖」,也算是思想上的「尋根」。

此外,這是證嚴上人正式出家的道場,上人的法號法名,以及「為佛教,為眾生」六個字,都在此地發生,曾見證兩位佛教宗師歷史性的交會,即便講堂已重新翻修。

「慧日講堂」民國四十九年創建,相對於「福嚴佛學院」之重視「內修」,講堂強調的是「外弘」,如此之「內修外弘」,同時也即是「福慧雙修」。而導師創立「慧日講堂」,希望有別於傳統道場趕經懺、做法會等營運模式,而全然以講經說法為主,以散播佛法的正知正見。

今天雨勢忽大忽小,照理說出席人數稍減;過去舉辦類似講座,人數維持在八十到一百人間,但由於我講得主題不限於導師思想,還有聖嚴長老思想之比較,因此聽說不少法鼓山佛友亦前來捧場,所以人數應在八、九十人左右。

演講的過程還算順利,從兩點半開始,中間休息一、二十分鐘,到五點半才結束。由於聽眾問題頗多、討論也算熱烈,所以整個活動延遲半小時,而我六點的火車回花蓮,講完後匆匆搭計程車趕到台北車站。

我演講的一個重點,在於指出印順思想之弘揚,可以注意聖嚴長老所立下的範式。

印順導師進步的佛教觀念,中國佛教保守之流者難以接受,不是批評之、就是置若罔聞;但聖嚴長老很不一樣,他雖立基在漢傳禪佛教,卻大量吸收印順思想養分,以此來轉化和提昇中國佛教的信仰品質。這種開放胸襟及開明思想,相當值得參照。

也就是說,聖嚴長老雖堅守中國佛教本位,卻不斷地創新、改變;他雖不全然認同印順思想,但卻虛心學習,將之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佛教思想中。這樣不即不離、又即又離,可說作了良好示範,來溝通傳統中國佛教及重佛法本義的印順的人間佛教。[1]

演講完後,有一聽眾寫提問單說:「請問慈濟有無開始介紹導師提倡的佛法?」我想了想,回答說:「我很想說有,但看來很難能說有。」

我舉例,這次「消慈」風暴,慈濟擴大參與面,尋求外界人士共商內部改造,成員推舉施振榮先生為召集人。在風暴中,施先生聲援慈濟寫了<從王道出發,讓孟子為慈濟把脈>,這初步而言都是好的,也當表達感恩之意;但我的問題是:慈濟作為一個佛教創辦的慈善團體,為何需要孟子為慈濟把脈?

真正需要為慈濟把脈的,應當是佛陀,其中在印順思想中,已有諸多寶貴洞見,又如何能捨近求遠?在把脈時,把慈濟人口中的「師公」置之度外?

慈濟對導師思想的態度,大概「敬而遠之」是一個可能的形容詞,意即尊敬之、但同時也遠離之,想來也覺得可惜。包括在過幾天,印順導師圓寂恰滿十週年,我們會為他老人家做些什麼嗎?還是靜悄悄的渡過?看來後者的可能性居多,我想任何敬愛導師及其思想的人,不免再度失望、失落了!

(2015. 5.25 林建德清晨寫於花蓮中觀室)



[1] 如我論文中提到:「聖嚴吸收不同佛教傳統和現代的正面要素,進行調和與融攝,而強化漢傳佛教的體質和內涵。他雖未依循著印順所標示的路徑,而走他自己思想和信仰的路,但卻對印順的見解保持高度的重視與關注,並深刻地吸收印順思想養分,融入其佛法知見之中,因此他所闡發的中國佛教,已不全是傳統的中國佛教,而是經過他提煉、昇華後的中國佛教。如此,聖嚴面對印順思想的方式及態度,乃是相當值得借鏡的。」林建德〈印順及聖嚴「如來藏」觀點之對比考察〉,《台大中文學報》第四十期(2013.03),頁291-330
書家于右任筆墨
講座布景
一位偉大的三藏法師」(聖嚴法師語)
演講前自拍

4 則留言:

  1. 感恩老師的分享!
    在97年第二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時,曾有人建議可以做印順導師與聖嚴師父的思想比較。末學還記得聖嚴師父在台上歡喜的表情,鼓勵大家可以進行此研究。不過直至目前,仍未看到相關研究,可能要同時掌握兩位大師的思想,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老師您剛好對於兩位大師的思想都有研究,也很深入,或許有完成聖嚴師父的期望。
    與老師分享當年的心得:
    http://dharma-yinlung.blogspot.com/2008/05/525_26.html

    回覆刪除
  2. 台灣的文化本是儒道佛兼具, 能夠聽取不同的意見才能同理他人,進而兼善天下.如果有排他或以我獨尊的意識則容易遭到他人的排斥和打壓, 我們只要把握住重要的精神和原則就好,善於聽取他人不同的意見才能知己知彼,擴大自己的視野和胸襟. 施先生對台灣的影響力深厚,他深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剛好能補足了我們對這方面的認識不足,其實也是很好的因緣讓彼此能有更深的了解. 以他人為鏡有時候反而更能了解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

    回覆刪除
    回覆
    1. 感恩許醫師指教!
      我自是肯定(並感恩)施先生以孟子為慈濟把脈, 只是在此同時, 當也讓印老以佛陀為慈濟把脈…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