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9日 星期六

四談「宇宙大覺者」

2015. 5. 8 Fri
四談「宇宙大覺者」

每一個新的藝術創作發表之初,由於前所未見,往往引來各界批評聲浪。例如,1889年巴黎艾菲爾鐵塔(Eiffel Tower) 起建時,引來眾人抨擊,不只是藝文界批評毫無美感,就連當地居民也群起抗議,但建後不久,得到國內外建築師一致讚揚,不只成為法國人的驕傲,也為法國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成為法國主要地標之一。

「印象派」(Impressionism1874年興起時,莫內(Claude Monet)畫作也受到學院派諸多嘲諷,認為不就是畫個「印象」而已,難登大雅之堂;但如今「印象派」已被公認為19世紀重要的藝術流派之一,甚至一度成為法國藝術的主流,深遠影響歐美畫壇。包括梵谷(Vincent Van Gogh生平沒賣出什麼畫,但死後多年的今天,沒什麼人買得起他一幅畫。

在佛教歷史中,東晉道生提出「一闡提有佛性」(「一闡提」(icchantika)為斷一切善根、無佛性者)、「頓悟成佛」等新觀念,迥異於當時認知,引來各界撻伐,甚至因此入廬山隱居;不久後,大乘佛典如《涅槃經》(曇無讖譯)等傳出,眾人反歎其獨具卓識,《高僧傳》即以「洞入幽微」、「孤明先發」形容之。包括近現代太虛大師提出佛教改革時,教界人士紛紛退避,甚至表示:「聽到『太虛』二字,就頭痛三天」,但今日「人間佛教」在台灣已遍地開花。

在藝術或思想等領域中,有太多這樣的例子,提出和傳統不同的創作或言論,其結果不是被貶抑,就是被打壓。如今,「宇宙大覺者」(包括「佛陀灑淨圖」)也遭遇類似的處境。

如先前文章所述,「佛有種種相,為度種種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階段或時期,佛像一直在變,南傳、漢傳和藏傳等各地佛像全然不一,包括同一傳統、不同朝代的佛像也不一樣,如唐代和宋代佛像就有別。而現在進入二十一世紀,適應新時代而有新型態、新樣貌的佛像展現,不也容易理解嗎?

就好像有犍陀羅Gandhara時期、唐宋時期、明清時期等的佛像,如今「人間佛教」在台灣蔚為風潮,所謂「人間佛教時期」佛像的開創,亦也是時候了,而「宇宙大覺者」應可歸為這時期的作品,甚至是一劃時代的創作。這時的佛像,佛陀不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反倒顯示「佛在人間」的親切真實,如從「宇宙大覺者」的意象中,可知佛一直都在,時時凝視、呵護著我們,要和我們一起「預約人間淨土」。

人間佛教時期人格化、人性化佛像時代到來,慈濟嘗試性跨出第一步,但這也僅是其中「一種」,而未必是「唯一」。佛陀是大家的佛陀,不只是慈濟的佛陀,我們也期待更多「人間佛教」的認同者,為「人間佛陀」的可能塑像集思廣益。而我想除了「宇宙大覺者」外,或許慈濟亦可以思考更多人間色彩的佛像創作(或可名之為「人天大導師」、「渡眾大船師」、「娑婆大醫王」等在浴佛歌曲<禮讚>所示),堅持佛法人間化、生活化的理念,同時也散佈這樣的理念。

事實上,證嚴法師發表諸多「佛陀灑淨圖」暨「宇宙大覺者」的看法,闡述背後的理念、精神、思想、象徵、功用等,包括與佛教典籍(如《無量義經》)的聯繫性,可說這「人格化佛像」的嘗試,每一個環節設計,都經縝密推敲、反覆琢磨,包括為什麼佛像是站立的?為什麼有地球?為什麼是立在地球外而不是內?為什麼是左手持缽,右手懸於地球之上?等等,都是苦思冥想、千錘百鍊始造就出

而今若僅是一句「造神」,逕自否定一切艱辛,對慈濟及創作者很不公平,也讓人覺得遺憾。

即便「造神」(雖非事實)有誤,但至少也是「美麗的錯誤」。此時師父猶如一座橋樑,弟子透過對師父的移情作用,不只得到心靈的安頓,同時亦通往生命的美善,甚至與神聖聯結

例如在慈濟內部的聚會裡,弟子集體向證嚴法師說:「上人!我愛您!」法師一定回說:「若愛我,就要愛我所愛,愛全天下的人。」此如《法華經》所說「開權顯實」,透過某種權宜方便,帶領人走向善與愛的境地,而這不也是美事一樁?況且,在佛教裡,也有「視師如佛」的教示,要人憶念師範之身教、言教來增益修行。相反的,若硬要剝奪弟子對師父的依止、信託,缺少同情的理解,這是相當不慈悲的。

實際上,慈濟佛像不只有「宇宙大覺者」,慈濟最具精神象徵意義的靜思精舍,其大殿內供奉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即是傳統造型,而且數十年如一日,維持一貫潔白、素淨和莊嚴的風格,令人心生寧靜;可知,慈濟雖然創新,但同時也顧念傳統,把其擺在最核心的位置。(或許在外界觀望時,循序漸進讓現代與傳統並陳,可能也是減少遲疑的一種方式。)

外界的聲音慈濟都聽到了,而且也反求諸己。這次尼泊爾世紀大震,傷亡不可計數,慈濟仍一秉初衷積極投入賑災;但因不想落人口實,在募款上異常低調,僅是被動的接受捐款,然這最大受害者,就是那些創巨痛深、急待援助的災民。

心存善念者以慈濟為善,反之以之為惡,念及人世間苦難,念及水深火熱中的災民,我們是該捐棄成見,共同為他們作一點事。

 
 "小靜思"的釋迦佛

 (2015. 5. 8寫於花蓮中觀室5. 貼於新北力耕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