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二個母親的兒子」
前幾天收到陸達誠神父一篇名為「二個母親的兒子」的文章,提到他八十歳了,入修會修道已60年,在學生為他慶祝的當下,他唯一的想法是難以置信自己已80歲了。
他不覺得自己老,因為他心中常有母親,一直覺得是母親的兒子,一生受到二位母親的照顧。因為有母親在身邊,他一點也不覺得自己老。
神父表示,生母在他15歲時去世,4年後,聖母接下了她的位置,於是他的一生,一直受到這二位母親的照顧,而有母親在身邊的兒子是不會老的,所以不許人叫他「爺爺」。
關於這兩位母親,神父話說從頭。他的生母年輕時參加上海的聖母會(今日的基督生活團),育有五男二女,她希望他們都去修道,結果有三個兒子做了神父,二個入耶穌會,一個入慈幼會。
神父的生母在五十歲時去世,母親出殯時他嚎啕大哭,覺得媽媽疼愛所有的兒女,但他感覺她同他有更深的默契。母親去世後二個月,他當神父的大哥晉鐸,再過兩年(1952)他也得到聖召。
1954年二月,一次聖母之愛的深刻體驗,讓神父決心讓自己完全奉獻給聖母,生命自此大不相同,他決定無論天涯地角,絕不放棄聖召。1955年他20歲,正式入耶穌會修道,1969年晉鐸(成為神父)。
神父表示,聖母無時不在,從他入耶穌會以來已陪伴他60年,一點也不覺得自己垂老。他說:「聖母陪了我60年,她還要繼續陪我,一直到我生命末刻,陪我跨越生死的門檻。我的死亡將是我面睹聖母的時刻,將是我一生的最高峰。」
文章最後他以「為何對我這麼好?」的歌曲,表達天主待他實在太好。他說他愛這首歌,因為它表達了天主通過二位母親,賜給了他一切的美好,表達出他靈魂中最深切的感恩與祈禱。
讀完這篇文章,內心深受觸動;即便是神職人員,但「僧情不比俗情淡」,神父無保留地表露對母親的深摯情感。
唐代詩人元稹寫給亡妻的《離思》之一說:「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比喻水滴無法和浩瀚大海相比,任何地方的雲霧,也無法像巫山雲霧繚繞更令人感動,即便花叢裡萬紫千紅,他也懶得回頭一看,一半是為了修道,一半是為了守住對她的愛。
「半緣修道半緣君」,多麼令人動容的貞定愛情,再也沒有其他女子能夠取代她在他心中的地位,而為了恆久堅守這一份愛,最好的方式就是修道。
我想神父對她的母親,或也有類似的心境。神父的母親是虔誠的天主教徒,盼自己的小孩都能為天主效勞。而當兒子順著母願,成為一名神父,守住信仰的同時,也是守住對媽媽的愛,把對母親的思念化為對天主的愛。
媽媽永遠是心中的最愛,除了聖母之外,再也沒有任何女性可以替代。而媽媽一生中以天主為她的最愛,媽媽所愛也是自己所愛,為愛媽媽所愛、也為愛自己所愛,當神父全心修道,既能滿母親所願、也可滿自己所願。
在修道中有聖母,同時也有自己的生母,二個母親的兒子,二個母親相伴的基督見證人,無怪乎神父會說「為何對我這麼好?」
林老師,您的文章叫我眼睛一亮,真是知音。
回覆刪除我20歲(1955)時入耶穌會修道,1969年當神父。
如果可能,請修正一下。
祝週末愉快
請問候夫
達誠
神父好!謝謝提醒!我已作了修訂,請您再過目指正...建德拜上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