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7日 星期五

慈濟是「公共財」

慈濟是「公共財」
最近慈濟內湖園區開發案一事引起廣泛討論,有人問起我的想法,我說我雖在慈濟志業體工作,但主要在大學,其它單位的情況我並未參與,所以很難置喙。而且慈濟內湖園區開發與否,涉及相當專業的問題,媒體輿論並不清楚其中細節,卻已大肆評議、批判,甚至於醜化。

但慈濟既以「環保」為核心價值之一,說慈濟內湖園區的開發,將帶來自然生態的破壞,這是我不相信的。相對的,慈濟是要在已破壞的保護區上,重新賦予生命,帶來土地嶄新生機。

或如前北市都發局長暨前柯文哲競選總監張景森表示,不贊成把反內湖開發案,無限上綱變成「反慈濟」,認為慈濟縱有可評之處,但也是台灣值得珍惜的資產。

誠然,慈濟是台灣珍貴資產,雖然少數作為未必符合社會期望,但實不應以偏概全,否定慈濟近五十年來的付出與貢獻。

事實上,慈濟內湖園區開發與否,對於證嚴法師和慈濟人而言是「不增不減」的;相對的,在這已被破壞的保護區裡,依然保持簡陋鐡皮屋,只會有礙觀瞻,讓附近住家景致多出殘破一角,對當地居民是一種損失。反之,若在兼顧環保、生態教育等的前提下適度開發,將有助於改善周邊環境,提升居住品質,創造互利互惠的雙贏局面。

然而反對勢力依舊,我認為這不過是「樹大招風」另一實例。慈濟迅速的發展,吸納龐大資源,相對的壓縮其它宗教或社福團體的發展,早已引起有心人士側目,故趁勢炒作清算,急欲除之而後快。

雖然慈濟內湖園區是否可開發,雙方認定未必一致,但我希望社會大眾不要懷疑慈濟對環境保護一片赤誠真心,而漠視廣大環保志工長年淨化土地的用心和努力。如同張景森表示,台灣很少團體敢說他們比慈濟更重視環境,他以在中央任職的經歷表示,第一個在桃芝風災後赴行政院,呼籲政府推動國土復育的就是慈濟。

「一枝一葉總關情」,證嚴法師對人世間的一切都懷抱著深厚情感,平常教導弟子不只要愛護生命,且要愛惜物命、珍惜水資源等,甚至還說「走路要輕,怕地會痛」等。而如果一個對人、對事、對物都深情相待的宗教師,我們說她是破壞生態的劊子手,任何有良心的人都礙難接受的。

有限的人世間,沒有任何個人或團體是完美的,慈濟亦然。所謂「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慈濟志業版圖龐大,志工為數眾多,要做到所有環節絲毫不差,面面俱到滿足所有人期待,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們能因此抹煞一群樸拙志工默默的奉獻嗎?或者,證嚴法師在深山老林裡蓋個小廟,過著清幽自在的獨修生活,豈不免去一切紛爭?但如果真如此,究竟損失的是誰呢?

因此,與其負面的攻訐與詆毀,倒不如善意的鞭策、提點和勸勉。畢竟慈濟所創立的一切,既不是證嚴法師一個人的,也不限於慈濟人的,而卻是全台灣人的資產,乃是全台灣滙聚「善」與「愛」的見證。

證嚴法師一介女尼,膝下沒有子女,她出家人的身份,意味著「私有」的戡破,沒有個人財產,所有一切歸公。用佛教的話為「利和同均」,即一切利益皆和諧地與大家共同擁有、共同分享 

是故,慈濟志業體絕不同於一般利益導向的商家財團;如你未經許可走進某某企業私人土地,保全一定將你擋在門外,或者立刻驅逐;但如你進入慈濟任何一個分會,將被奉為上賓,親切溫柔的歡迎你,或端上茶水、或致贈紀念品等。

佛門中有一句話:「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捨,同結萬人緣。」同樣的,慈濟的一切取之於社會,也用之於社會,願意把這一切成果和大眾分享,而不需以利益算計的角度來打量她、曲解她。

財團經商版圖擴張,象徵的是個人及家族的榮耀與富貴,但慈濟各種志業的開展,只意味更多的責任和承擔。然而,一般人只往「利」看,隨著媒體報導,說慈濟是全台「地王」名列前茅,進而指指點點,大肆批評一番;但如孟子所說:「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為何只往「利」去看?而不去看慈濟對這社會、這世界有情有義的諸多貢獻呢?

總之,慈濟既不屬於個人,更不是某個財團;慈濟是「公共財」,她是全台灣人愛心的明證,全台灣人寶貴的資產。我相信任何正直善良的台灣人,都會希望這份良善的愛與寶貴資產能傳承下去,永遠帶來苦難人間溫暖的撫慰與呵護,即便她尚非最完美!2015. 2. 27 林建德寫於花蓮中觀室 2.28修訂)

部份內容刊於  蘋果日報  2015. 3.5   即時論壇

2015年2月15日 星期日

無目的之快樂

2015. 2.15 Sun.
無目的之快樂
高行健在〈文學的理由〉說

  不把寫作作為謀生的手段的時候,或是寫得得趣而忘了為甚麼寫作和為誰寫
作之時,這寫作才變得充分必要,非寫不可,文學便應運而生。文學如此非
功利,正是文學的本性。文學寫作變成一種職業是現代社會的分工並不美妙
的結果,對作家來說,是個十足的苦果。

誠然,文學創作不該作為謀生手段,一旦落入功利或商業考量,如此寫作動機不純粹,也難以寫出什麼樣深刻的作品。相對的,單純的只為寫作而寫作,甚至寧可貼錢亦非寫不可,只因樂在其中,如此的文學創作將更有意義。

不少古代經典名著,原始作者是誰難以斷定,只能說「相傳」誰所作,甚至完稿之後,另托他人掛名。如大乘佛經皆以「佛」之名集成,佛弟子「如是我聞」釋迦佛曾如是說法,以強化該經的權威和價值,令更多人願意親聞法義,進而信受奉行。

如此,不為己私寫、不求名的「無我」態度,「無作者相」[1],讓智慧果實向眾人普遍開放,在現今著作權意識高漲的時代,頗有省思之處

不只文學創作如此,哲學活動亦然。我試著把高行健上述文字修訂如下:

   不把哲學思考作為謀生手段的時候,或是思考得趣而忘了為甚麼思考和為
   誰思考之時,這思考才變得充分必要,非思考不可,哲學便應運而生。哲
   學如此非功利,正是哲學的本性。哲學思考變成一種職業是現代社會的分
   工並不美妙的結果,對思考者來說,是個十足的苦果。

事實上,不只文學、哲學如此,我相信人世間任何美好的事,都是無目的性的,不能視之為手段或工具,以利益角度來盤算衡量,包括藝術、音樂,乃至科學、學術等亦然。哲學家康得(Immanuel Kant , 1724-1804)說:「美是一種無目的的快樂」,意或在此。

(2015. 2. 15 林建德貼於花蓮中觀室)


[1] 改至《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每日極短篇27

2015. 2.14 Sat. 
2015. 2. 13 Fri.
2015. 2. 12 Thurs.
重囚輓歌
六名囚犯挾持獄政人員,逃獄不成,轉為表達訴求,包括抗議司法不公、獄政管理不當等,最後集體在獄中舉槍自盡,令人不勝唏噓。

這六個人抱定「不成功,便成仁」,但走上絕路前,並未傷及無辜,臨死前還和人質擁抱訣別,可見他們雖是重刑犯,但不至於窮兇惡極,仍舊良知未泯,本性不壞。

甚至這次劫獄,也顯兄弟相挺之情誼,其中一人四十出頭,再關八年即可假釋出獄,但最後仍選擇同年同月同日死,江湖義氣可見一斑。但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犯下重罪,走上萬劫不復之路呢?

我曾經到監獄裡為受刑人演講,發現他們思想都很簡單,也因為簡單,所以想得不夠長遠,盡是逞一時之快、一時之利、一時之勇等,乃屬匹夫見利、見辱,挺身而搶、而鬥之流,終至走上不歸路。

我們譴責他們惡行的同時,也當憐憫他們的無明、無知,祝願他們一路好走,重新投胎時做個好人!

2015. 2. 11 Wed.
2015. 2.10 Tues. 
給小孩立榜樣
自打算生小孩,我和內人彼此發現言行不當時(特別是我),都會冒出:「這樣以後怎麼教小孩?」的勸告之語。

雖然我們閩南話說:「歹竹出好筍」,但我更相信西方諺語之「有父其必有其子」,我也從自己身上,發現原生父母烙印的痕跡。

一般說「書香世家」,可知家學淵源的傳承,包括「祖德流芳」一詞,也表示業緣福德的代代相傳。雖然有時因「突變」而有諸多「異例」,但基本上先天條件或多或少扮演一定影響,甚至起了主導作用。

如此,為了教養下一代,給自己的小孩立下榜樣,我們要更加注意個人言行;即為了所愛的人,要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使小孩受到最好的身教、言教。

2015. 2. 9 Mon.

 (2015. 2. 5 林建德貼於花蓮中觀室)

獄政改革 從心下手

2015. 2.14 Sat.
獄政改革   從心下手
六名重刑犯挾持人質企圖逃獄,敗露後轉為表達訴求,最後全數舉槍自盡,震驚台灣社會

試想,一個人關在牢裡二三十年,長夜漫漫,看不到明天的希望,如此囚情暴躁、乃至暴怒,自可想像。此結果不是傷害他人,就是自我傷害,或者在身體或精神上生起重病。

雖然多數囚犯罪有應得,但基於對生命和人權的重視,我們仍需正視他們的境遇,否則類似問題將層出不窮。

事實上,監獄服刑是再教育的過程,這世界上沒有犯人、罪人,只有無知的人,想必是我們的家庭、學校或社會教育的某個環節出錯,致使他們誤入歧途。此外,受刑人行為偏差,不少是「愛」的缺乏,因過去種種不堪的經驗,如自幼家暴、學校罷凌、社會歧視等,使得內心忿忿不平,扭曲的心靈自會導致暴力惡行。

如今受刑人入監如同「進廠維修」,獄政機構扮演懲罰功能的同時,也負有矯正義務,不只使出獄後再犯率降低,也要使囚情穩定。但此次挾持事件發生,顯然我們在獄政的教化、感化上做得不夠。

近來歐美等先進國家,針對囚犯心理輔導及行為矯正,採取更多元的模式,而且都收到很好的成效。首先是讓受刑人靜得下心來,透過各種方法引導,除既有的宗教讀經禱告課程,也包括不分宗教的靜坐練習,培養正念覺知、自我觀照等,一旦受刑人得以情緒自理,諸多問題已減少大半。而受刑人心情得到安撫與管控,接下來的教化才成為可能。

監獄服刑是生命的再造,而不該繼續累積仇恨。坐牢猶如修行人長期閉關(如聖嚴法師曾在山中閉關達六年之久),過著修道院式的磨練生活,而如此心性鍛鍊,過得去就是嶄新生命,過不去只是徒增更多負面情緒、負面能量,在無間痛苦中循環。

馬總統宣誓獄政改革,受刑人內心的改革、改造,想必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刊於聯合報  民意論壇

典範回歸

2015. 2. 13 Fri.
典範回歸
今天翻讀大陸哲學家馮契的作品,他自認為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也希望透過他的著作,激發世人的理想、信念和德性,實現美好的生命。

雖然只是簡單數語,卻引起我很大的迴響。現今學術圈中,多的是哲學工作者,而少有真正的哲學家;意即,帶有濃厚人文關懷,懷抱使命感,嚮往價值探求的哲學家已不復見,而多得是知識導向、智力思辯分析為主的哲學工作者。

雖然多數東方哲學家,不論古今,論學的深刻性與嚴密度,未必及於現代的哲學工作者,但他們心懷天下的人品和胸襟,著實令人敬佩;馮契之外,我也從唐君毅的著作中感受到這股精神。

事實上,重德性、重人格修養原是東西哲學所共通的,如古代希臘哲學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大哲即是其例,只不過哲學典範逐漸轉移,重知識多於德行,哲學所關注的不再是內在世界之「求道」,而多半是對外在世界的認識。

雖然如此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似有一去不返的走向,但我仍衷心期待「典範回歸」(paradigm return)的可能,回歸到古希臘聖哲結合「德」與「智」的哲學之道。2015. 2. 15 林建德貼於花蓮中觀室)

兼可入道

2015. 2. 11 Wed.
兼可入道
隨著內人坐月子結束,月嫂的任務告一段落,我們已24小時親自帶寶寶。

由於內人晚上多次起來餵奶、換尿布,睡眠大受影響,因此早上都起得晚;而我雖然睡眠品質也變差,但還是維持六七點起床,由我獨力面對小寶寶,「侍奉」她生理上的input(吃)和output(拉)。

以往早上起來,我都是一面拉筋、舒活筋骨,一面聽音樂或英文,然後看看書;但現在起床後,大多數的時間都陪小寶寶,想做自己的事卻也做不了。最後一整個早上,大概只有一個小時是自己的時間,能做自己的事。

我試著調整心態,把小孩當作是人生路途中另一段風光,猶如騷人墨客看山、望海、賞月、靜觀花草樹木等,可以花上大半時間;同樣的,小孩也是一幅美景,而當以此閒情雅興和其相處,否則只覺浪費時間,心思浮動起來。

如何從小孩照顧中找尋價值,是我今後的功課;使得「此樂非但忘『學』,兼可入道」,在養子育女之樂中放下原本想讀的書、想做的學問,同時也讓自己深化人生的體悟。(2015. 2. 15 林建德貼於花蓮中觀室)
 懷念頂上有毛的時光
偶然睜眼笑一笑

我性格之優缺

2015. 2. 9 Mon.
我性格之優缺
寶寶出生後,花費諸多時間、金錢和精力在她身上,一些事原本想做,卻未能如願去做;例如想讀的書、想寫的文章,而今只能斷斷續續的讀和寫,不能像過去集中心力、持續專注的工作,多少心存遺憾,甚至感到不耐煩,看來我心理還沒完全調適過來。

家庭生活需要一定的耐心,但我顯然是欠缺了。有些「大男人」主義者,把所有養兒育女的事務都交給家人,自己只管上班賺錢,下班回家再和小孩玩玩就好。但現實似乎不允許我這樣作,畢竟大家一樣有工作,也希望有自己的時間、做想做的事,因此如何協調溝通就顯得重要。

事實上,這反應出我性格上的優、缺點。若就哲學活動而言,有其優點所在,如牟宗三先生在《生命的學問》一書中談到「哲學的氣質」,認為從事哲學工作要預備一些心境,如現實的照顧要忘記,才能心力集中一處,作入微的沈思,避免疲於應對瑣事俗務,而為世上成規成矩的俗套所粘縛。

同樣的,我亦無心於繁瑣人事的處理,或粍費時間追求物質滿足,總覺俗不可耐,甚至頓感暴躁,只盼一切簡單就好,以致力遊神、玄思的樂趣。

然而,對事務性工作缺乏耐心,也是一種缺點,柴、米、油、盬、醬、醋、茶等日常庶務放著不管,五穀不分、四體不勤,每天等著人「供養」,若身邊的人不能體諒,不免產生抱怨,甚至起了衝突。相對的,若家人願意「護持」,甚至能夠「欣賞」,在學思增長上助一臂之力,那是人生的福報。

無論如何,我走入了家庭、選擇了家庭,不再能獨來獨往,而必須在人事中磨練。只希望在這過程中,我能多一點耐心,但也不會因此日益俗化,庸碌一生。(2015. 2. 15 林建德貼於花蓮中觀室)

2015年2月8日 星期日

大丈夫

2015. 2.8 Sun.
大丈夫
有一位同仁是證嚴上人多年的弟子,在公立學校服務二十年左右,上人多次邀約他到慈濟大學任教,但這位老師希望公立大學年資屆滿,退休後再到慈大來。但在上人慈威感召下,他還是斷然放棄即將到手的公校資歷,提前一年到本校來,很多人都為他感到可惜。

有一次這位老師和我提起這件事,我好奇的問他,難道不能向上人爭取延後一年到職?他說,上人不會像我們盤算私利之事,一般人所謂的利益考量,她根本不放心上,反倒看重我們的誠意和發心。

差一年可領公教月退薪俸,絕大多數人不可能輕易放棄,但此老師卻作了這個決定。就世俗的眼光來說,這不是傻瓜、就是呆,但就更高遠的眼界來看,可說是一種心境的超越──連這麼優渥的待遇和福利都放下了,人生還有什麼得失是放不下的呢?用上人常說的話,這是用「世間財」來換取「功德財」,他損失的是俗世的財富累積,但他得到的是永恆的福德善報。

上人不把利益看在眼裡,不曾為自己想,卻總是把大眾的好處放在最前,如人所說:「計利當計天下利」,此引起我很深的感悟。意即,當一個人心力愈強大,他/她所在意的世俗名利就會愈小;相對的,當一個人心力愈薄弱,他/她愈耿耿於懷世俗名利的得失。

佛教和儒家都要人作「大丈夫」,可是面對到一己的利害關係,大家都退縮了,還是作一個平庸的凡夫就好,包括我自己也是。然而,「讀聖賢書,所為何事?」證嚴上人之「大丈夫」,再度激起我的景仰和崇敬之心。(2015. 2. 8 林建德寫於花蓮中觀室)

2015年2月7日 星期六

金刀剃下娘生髮

2015. 2.7 Sat.
金刀剃下娘生髮
今天寶寶此生第一次理髮,特地把頭髮保留作成胎毛筆、胎毛印章,作為永久的紀念。

看看小寶寶「圓頂」後的模樣,覺得很可愛,就像一個小沙彌尼。老闆還特別提醒我們,寶寶出生前兩個月是頭形生長的關鍵期,要我們注意她的睡姿,不要把後腦殼壓扁或左右不均。

我和內人小時候父母親沒特別注意,因此都是扁頭,因此理光頭不是一個好選項。如今我們留意寶寶的頭形,讓她未來多一個髮型的選擇,甚至「圓頂方袍僧相現」,我們亦樂見其成。

不過製作胎毛筆等,雖有紀念意義,但某種程度也算是奢侈品,必須多一筆額外開銷(六千多塊)。

至寶寶出生以來,我們的花費一直攀升,所幸我和內人都有收入,都還支付得起;但我想到並不是所有小孩皆如此幸運,那些月領二十多K的年輕父母,他們也深愛自己的小孩,但有形的給予卻只能相當的有限。

我希望我們小孩的物質擁有,和一般中低收入的家庭一樣,時時感受他們的匱乏和困窘,永遠和他們站在一起(至少心理上)。       2015. 2. 7 林建德寫於花蓮中觀室
剪髮前頭髮多多 
 剪髮後頭髮光光
大家喜不喜歡我的新造型?我很滿意哦!

2015年2月6日 星期五

哲學的理由

哲學的理由
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在挪威發表獲獎感言〈文學的理由〉說:

  文學就其根本乃是人對自身價值的確認,書寫其時便已得到肯定。文學首先
  誕生於作者自我滿足的需要,有無社會效應則是作品完成之後的事,再說,
  這效應如何也不取決於作者的意願。

由這段話可知,高行健認為文學是人對自身價值的確認,書寫的本身即是肯定此價值,而且是自己和自己的事,誕生於作者自我滿足的需要,而無關乎任何社會評價,任何作品完成所引起的效應,皆獨立於作者意願之外,亦不能左右作者書寫的意願。

事實上,不只文學書寫的過程如此,我相信哲學思考亦然。哲學也是對於人自身價值的確認,透過思考去肯定人存在的價值。而且哲學亦是誕生於思考者自我滿足的需要,所帶來的社會效應是作品完成之後的事,此效應不是思考者來決定的,而一個人若依社會效應進行思考和寫作,他再也不是獨立思考的個體。

如此,〈文學的理由〉這段話,亦可改成〈哲學的理由〉如下:

   哲學就其根本乃是人對自身價值的確認,思考其時便已得到肯定。哲學首
   先誕生於思考者自我滿足的需要,有無社會效應則是作品完成之後的
   事,再說,這效應如何也不取決於思考者的意願。

                                                 (2015. 2. 6 林建德寫於花蓮中觀室)

延伸閱讀 高行健〈文學的理由〉全文

2015年2月5日 星期四

每日極短篇26

2015. 2.5 Thurs 
飛安不安
復興航空又一駕飛機墜毀,五十多個乘客除少數人獲救,多數不是罹難就是失蹤。這是半年間復興航空第二次摔機,如此高頻率的飛安事故,航空公司顯然需要徹底整頓,而政府未嚴加把關恐也難辭其咎。

飛安如同黑心油等食安問題一樣,必是某些環節螺絲鬆了;而如果為省事賺錢而草率行事,棄消費者身家性命於不顧,那將付出慘痛代價。

有了小孩後,我對生命別有一番體會,了解每條生命都是無比寶貴的,每個生命都有人深深地愛護著、疼惜著;而頓失至親的傷痛,任何人都無法想像和忍受。

天災人禍頻傳,只盼世上所有相愛的人,都能常伴左右,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2015. 2.4 Weds. 
生命療癒
坊間流行養竉物,暱稱為「毛小孩」;有些為增加生活樂趣,有些作為舒壓的調劑,甚至作為心理疾病治療的輔助。

而我最近看小寶寶,心情常覺得很好,特別想到不愉快的事,抱起小孩後,內心煩悶隨即消解,感受到「真小孩」的療癒力量。

一句話說:「世上無盡傷心事,不入空門那得消」,我現在應可改為:「世上無盡傷心事,抱得小孩即得消」,小生命真帶給我莫大的歡喜。
寶寶每天睡飽飽,麻麻卻因為妳睡少少
一天難得睜亮眼
2015. 2.3 Tues 
2015. 2.2  Mon.
良知的召喚
如果有一天晚上,開車在暗巷小徑,不知不覺中車與人擦撞,當下我們會認為自己不對?還是別人有錯呢?

情況不明之下,有良心的人會私自忖度,認為可能是自己錯,但往往為求自保,社會的經驗告訴我們不能示弱,下車理論時還是要理直氣壯,甚至怒斥對方。

很多年前,類似情況發生在我身上,暗夜裡兩車碰撞,對方保險桿撞到我的車邊,致使車門下陷一小塊,對方車子安然無事。我那時年少氣盛,故意扯開喉嚨大聲說話,欲以氣勢壓人,而對方是個溫和先生,看我怒不可遏,索性賠了我一千五,我感受到他的誠意,拿了錢就不再計較。

但事後我卻感良心不安,固然他有不對,但我也有錯,如果我開車小心一點、不那麼趕,事情便不會發生。如此我看似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讓我內心多一份歉疚,這種不問是非所得到的勝利或好處,一點也令人開心不起來。

這件事後,我告訴自己,凡事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人要是掙得利益,卻犧牲正直的品性人格,將得不償失,而且無法彌補。雖然臉皮薄的人容易吃虧,但至少心中是踏實的,而人一生當中沒有什麼比心安理得更可貴的事。

2015. 2.1  Sun
2015.01.31 Sat.
2015.01.30  Fri.
2015. 1. 29  Thurs.
2015. 1. 28  Weds.
2015. 1. 27  Tues.
2015. 1. 26  Mon.
2015. 1. 25  Sun.
不增不減
儘管公校教師的研究和教學表現,不見得必然較好,而私校就一定差,但在私校工作各方面的福利保障,包括退休薪俸等,自是和公立學校明顯有別,但我也沒別特別想轉到公校任教,雖偶會起心動念,但不曾起身行動。

《莊子逍遙游》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一個人在怎麼樣領有高薪、享有福利,每次睡覺也只能睡一張床,鞋子亦只能穿一雙等。所以即便私校待遇各方面遜色一些,但還是比一般好得多;人只要知足,其實什麼都好,其它的就是浮名虛利。

而且,我始終相信《列子天瑞》說:「物損於彼者盈於此,成於此者虧於彼」的道理,假設我佔到好的學術位置、學術資源,倘若福德因緣不足,在此同時也將有所失去,例如短命或多病,或者情感不順、家庭不睦等。相對的,雖然位居次要、劣勢的條件,但有可能我會多收穫名利以外的事物。

人生看似有得有失,但最終是不增不減;所以人世間沒什麼好計較的,只要心存善念,樂於分享和助人,自然而然會有意想不到的福蔭與好運。

2015. 1. 24  Sat.
成績當參考
前一陣子期末看學生報告打分數,由於不是選擇題或是非題,有明確的標準答案,所以評分有一定的主觀性。嚴格說來,82分和84分的差別實在不大。

而多位老師合開的課程,同一報告給不同老師批閱,所收到的成績也不一樣;除很明顯看出優劣及用心程度,否則幾分之差,並不能夠判定好壞。

這也說明了成績要重視,但卻不用太在意,它僅是學習的一種參考指標,但不是絕對指標。與其斤斤計較分數高低,倒不如著眼實質學習的成果。

曾經有一個朋友選修《莊子》課程,從中得到許多啟發與體悟,而教《莊子》的老師似不怎麼莊子,給他們不少功課壓力,包括考試、寫報告等。這朋友索性不考也不交,只是去上課和自行閱讀;故雖受益《莊子》匪淺,但最後這門課還是被當。他不以為意,還說這是他親身力行莊子哲學的第一步;如此之灑脫自在,看來才是真懂莊子之人。

我從小到大功課都不是最好的,大致維持在中上,甚至好長一段時間都在中下,但我現在的知識學養,不會比那些成績好的同學來得差。

不需在意分數,這是在我自己當上老師之後,才清楚明白的一件事。

2015. 1. 23  Fri.
2015. 1. 22  Thurs.

甘之如飴
寶寶出生以來,我的生活步調改變許多,多花費心思在她身上,一些既定工作只能斷斷續續的進行,而難以全然地專注。一覺到天明也成為過往,半夜時會被吵醒。當中最辛苦的還是孩子的媽,因為嬰兒床在她旁邊,半夜起來哺乳或換尿布成為例行之事。

我也俗務上身,東忙西忙的,時而心情浮躁、頗不耐煩,覺得做太多瑣碎事務。想到以前安靜讀書寫文章的日子,不用操慮太多,真是件幸福的事,而今只能試著往好處想,感受養兒育女的另一種人生。

中世紀神學家奧古斯丁(Augustine)《懺悔錄》說:「哪裡有愛,那裡就沒有勞苦;即便有勞苦,勞苦也是甘美的。」誠然,只要有「愛」,一切的辛苦就不再是辛苦,縱使感到辛苦,也將轉成微甜的幸福。

雖然有時心理嘀咕,但看到小寶寶可愛臉龐,瞬間得到療慰,一切我都甘之如飴!

2015. 1. 21  Weds.

學會哭泣



 (2015. 2. 5 林建德貼於花蓮中觀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