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7日 星期日

真金不怕火煉

2015/6/7  Sun.
真金不怕火煉
有位年輕而虔誠的慈濟人,寫了一封信給我,使我感觸頗多,大意是說:他不想停留在過去,那種以為慈濟就是代表所有的佛法,而想在法義上用功,否則他將失去佛法的宏觀精神。甚至,他所知道的佛法,只能適用在慈濟圈內,最後所學只限於一個宗派,這樣狹礙的知見,對於擁護慈濟並不一定好,所以他決心在法義方面好好深入。

信中也提到,他讀佛書、求法義,也不盡然是為了慈濟,而是為了佛法、為了宗教、為了人類、為了真理。

他的這封信,讓我思考慈濟和佛教的關係。

我也熱愛慈濟,但相對於熱愛慈濟,我更熱愛佛教,可以說我是「為佛教而慈濟」;但相對的,我想不少(或大多數)慈濟人是「為慈濟而佛教」,或者如證嚴上人所期待的「從善門入佛門」。

很多慈濟人進入佛門,成為佛弟子,乃是因為有慈濟宗門,但倘若沒有慈濟宗門,是不是就不皈依佛法、信仰佛教?這成了可探討的問題。

雖然「由善門入佛門」,肯定了慈濟攝受志工成為佛弟子有深遠影響,但這就佛教信仰來說,可謂喜憂參半。喜的是,確實有慈濟,而且也因此走進佛門,慈濟的因緣條件引領人走向佛教信仰;但可反思的是,皈依佛門、信仰佛教應在於某種價值和理想的認同,而未必有賴於特定的團體或個人。

如果以特定的團體或個人當作信仰的來源或依據,則不免「人在政存,人亡政息」。因此佛教重視以「法」為核心,強調「依法不依人」;因為真理乃「法爾如是」,而以真理背後代表的價值,來引導信仰實踐,將更為深刻和穩固,不輕易因人、因團體而有所改變。

而且,慈濟宗門是「一種」佛教,不會是「唯一」的佛教。倘若慈濟人願意敞開胸懷,多認識、學習不同的佛教,又堅定在慈濟宗門內,應是難能可貴的。

此外,太虛大師曾提出「不做一宗一派之徒裔」,印順導師追隨之,不認為自己隸屬於某個宗派,而著眼於全體的佛教。

然而,對大多數信眾而言,以特定宗派定位自身,旗幟鮮明,讓人有歸屬感,在方便度化眾生上可發揮實際效用。但既是方便,就有其限制所在,例如個別宗門意識太過強烈,會是某種山頭主義,門戶間壁壘分明,甚至道場子孫化、私有化,忘失僧產公有及佛制「十方」的精神。

慈濟人願意走出宗門之外,暫時放下「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去參學不同法門,亦可說是一種自省、自覺的過程。待學成之後,再回過頭來豐富自身宗派,當是件好事。而且「真金不怕火煉」,如果慈濟真的是好,又何需怕一去不回呢?

最後,我願引用印順導師著作中的一段話,與這位年輕而虔誠的慈濟人互勉:


學習太虛大師的人,少有能學習得像大師一樣的,但真肯學大師的,有一點卻都是相同的,即大師以為佛教是整個的,不過為了適應各時各地的根機,所以佛法才有所謂大小顯密等的差別。真正的說起來,佛法是不能分割的。所以大師曾經說過:「我不是一宗一派的學者」。如法舫法師、法尊法師等,都是站在佛法上來修學的,大家都想儘可能的多學一點,都不能硬性的說他們是某一宗的學者。有時碰到人問我:「你是學那一宗的」?我每感到無言以對。因為自己確實是說不出究竟是學什麼的。我們覺得,一切佛法,若大若小,若顯若密,若中國,若西藏,若日本,以及其他各地方的佛教,都是應該修學的。過去是文化封鎖的時代,所以才有各地不同的佛法。今後的世界,是天下一家的大同世界,各宗各派各時各地的佛法,都是應該學習的。」《華雨香雲》:( Y 23p358~359)

(2015. 6.7 林建德寫於花蓮中觀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