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高教危機

2015/7/30  Thurs.
高教危機
日前和一位學界友人閒談,他也是任職在一所私校,他說接下來幾年「少子化」所致的招生危機,令他們倍感生存壓力,覺得學校不是搖搖欲墜,就是岌岌可危;學校雖有所作為,但感覺不夠積極,甚至努力錯了方向。

他還說學校高層都是過幾年退休的人,甚至有些是退休後來到私校任教,幾年後學校經營不善倒閉,這些主管根本不受影響、也毋需負責,反倒是他們這些年輕教師承受後果。而現在教職一位難求,屆時被外放流浪,不知如何養家活口?

談話中,我感受到他的焦急和憤慨,安慰他說:只要把自己的專業及身心照顧好,「天無絕人之路」,自會有更好的安排。

誠然,對於高校存亡之戰,上一代意興闌珊,下一代心急如焚,這某種形式也顯示了「世代剝奪」的無奈與殘酷。

前一陣子,李遠哲先生說「年輕人絕對不要相信50年後不在地球的人」,呼籲做好「世代交替」;姑且不論他的政治立場,但確實可感受到他對這塊土地的護念和關愛,以及疼惜年輕人的那一份心,即便他自己本身也是那個50年後不在地球上的人

至於我自己50年後還在不在這地球上?我不知道,如果在的話我已九十歲了。但無論如何,我不會佔據年輕世代任何發展機會,反倒樂見他們爬上來或站起來,而我自己倒樂於坐下來乃至躺下來。

人世間不公不義的事不可勝數,近年來我已漸「心如止水」,試著把心思放在我認為重要的事,一切利害得失看破、看淡。猶如尼采說的「人知道為何,就能承受任何」──知道自己真正的目標所在,就能「不動心」,不被外界風風雨雨所動搖。

也虔心祝福這位朋友能安然渡過一波又一波的大學倒閉潮……

2015.7.30林建德寫於花蓮中觀室)


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思辨教育

思辨教育

慈濟大學是以「思辨分析」作為教育目標之一,也因此本校有一門「邏輯與思辨」必修課,所有慈大同學都必須修過這門課。這些年來我也支援此課程的開設,雖然老師們上課內容和方式未必相同,但目的都是為了提升同學的思辨能力。

以「思辨分析」為教育目標,應和慈濟大學的願景並列觀之──也就是成為「慈濟人文與學術專業薈萃的典範大學」,其中「慈濟人文」強調的重點之一在於「品格教育」,包括尊重生命、關懷弱勢、服務社會、利他助人等。

而這樣的「品格教育」,還需要「思辨教育」的相輔相成,讓學生除了有「好心腸」,同時也有「好頭腦」;即透過獨立思考、分析推理、思想論述等理性訓練,使得「慈濟人文」是一種「洗禮」,而絕不會是種「洗腦」。

今年二、三月間,輿論如排山倒海批評著慈濟。長期以來,慈濟人秉持師訓「做就對了」的精神,總是做多說少,面對外界來勢洶洶的誤解、曲解,一時之間不知從何回應起。

這似乎說明我們雖以「大愛」善待一切,但他人未必同等相待,甚至「以怨報德」;此時嚴正發出聲音,進行有力的澄清與辯護就無可避免。

除了消極回應質疑者,積極的亦當為慈濟所信守的人文價值,進行反覆的論理、辨證,包括慈濟長年關心的行善利他、環境保護、素食護生、禮儀之美等。意即我們推揚某些理念,不是一般的道德勸說,一廂情願的勸善、勸愛,還藉由嚴密的思想論證,去證成愛和善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也因此我更加知道自己在慈濟大學應做些什麼,在同學接受慈濟人文「動之以情」的身心洗滌外,也要讓他們兼具「說之以理」的知識和技能,使在「愛」的激發下,又能透過思辨的引導,來成就善行的寬度和深度。

《禮記中庸》說:「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其中「篤行」是慈濟一直在做的,而且成效斐然;至於學、問、思、辨則是我們日後可強化的,身為慈濟大學教師的一員,對此自是責無旁貸!




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母女情深

2015/7/24  Fri.
母女情深
小寶寶快七個月了,感覺她對媽媽的依賴多於爸爸。這也可以理解,媽媽比起爸爸有耐心多了,且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媽媽在陪她,包括餵奶、換尿布、說故事、玩耍等,這些雖然爸爸都有做,但相形之下是做得較少。

我也愛寶寶,只不過我還是把自己要做的事看得很重,如最近雖然放暑假,我還是讀我的書、寫我的論文,把事情交給媽媽(以及保姆)。

因為我相對做得少,也稍缺乏耐心,寶寶似感覺得出來,所以對我的親蜜度,略遜於她媽媽。例如寶寶哭閙時,我的安撫效果有限,她想黏媽媽多於想黏我,如果最依賴信靠的人只能選一個的話,她的媽媽會是唯一。

但做為一個父親及丈夫,我絲毫不以為意,反而從母女的深情互動中,感受到愛的溫馨。畢竟所有人或動物的生命,都從母胎裡生出,和母親感情真摯,是很自然的事,這世上歌詠母親的歌,也遠比歌詠父親來得要多。

父親和母親扮演不同的愛,相對於母親是柔性之愛、是「慈母」,父親的愛較為陽剛、是「嚴父」,此陽剛之愛,所重的是理性、紀律和秩序,所以說「養不教,父之過」。但母親的愛是無條件的,象徵著耐心、包容和呵護,所以孩子從母親身上得到最溫暖的慰藉,可說是人情、人倫之常。
 世上只有媽媽好
有媽的孩子像個寶
我會用四肢走路囉!

每日極短篇36

2015/7/23  Thurs.
學術有感
看了科技部專題計劃審查意見,有三個審查人給了三份意見書,其中兩份相當友善,唯有一份顯得嚴苛、不近情理,其中不少批評是我所不能同意的,甚至曲解我的本意;礙於匿名審查,不能多說些什麼,只能返求諸己,針對當中建設性的意見,虛心的參考、接受。

同一份計劃申請書,評價大不相同,可以知道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一。不只在學術界,我想各行各業都一樣,自己認為是好的,別人未必這樣認為,反之亦然。對於不同的看法,盼自己能用純正心思看待各種紛歧,同時也求問心無愧。

競爭的學術市場,不少年輕學者做研究時流於急功近利,包括我過去也是。另外,我粗枝大葉的性格,疏於留意細節,也容易使自己陷入險境,讓人找到挑剔的藉口,甚是攻擊的把柄。

未來學術的路仍舊漫長,但願我能細水長流,謹慎小心面對每一個環節。

2015/7/22  Weds.
手足之情
有人跟我說,一個小孩顯得孤單,最好有兄弟姐妹,小時候互為玩伴,長大後互相照應。而且,獨生子女父母都寵,容易唯我獨尊,相對的若有弟妹,可學習縮小自己,時時想到他人需求,照顧幼小。

我想想,覺得頗有道理,我自己也有一兄一妹,小時候都玩在一起,兒時許多回憶,都是手足之間共同創造的,至今回想起仍歷歷在目,點滴在心頭。

雖然我們想要給她全部的愛、唯一的愛,就只生她一個孩子;但愛她,是不是也該多找一個人陪她?

不過,多一個孩子雖多一分熱閙,但同時也多一分負擔、多一分掛礙,甚至是不得安寧。包括人生多苦,我也想確定我們有足夠的福德資糧,能給下一代充份的照護與庇蔭。

我從自己的兄弟姐妹中,感覺到「手足之情」的可貴,或許我們是該為她著想,也幫她添個弟妹吧?!
 愛我,多找一個人陪我?!
再生個弟妹?!
2015/7/21  Tues
工作甘與苦
看到保姆和小寶寶互動,兩人玩得不亦樂乎,不時傳來笑聲,內心頗覺欣慰、放心。但瞬間念頭一轉:我的寶寶借妳玩,還要支付妳薪水,天下哪有這麼好的事?

其實,天下確實有許多這麼好的事。例如,我的工作是讀書、寫文章,同時也教書分享所學,做得都是我喜歡做的事,一樣有薪水可領,這不也是兩全其美嗎?只能說,這位保姆確實適合這份工作,也喜歡這工作,因此才能樂在其中,換做別人,可能就沒那樣快活。

之後,我把這想法跟內人說,她回應說我只看到他們快樂玩在一起的片斷,當小寶寶「魯」起來的時候,不也令人很頭疼?我想也對,有時正在忙,她哭閙起來,讓我格外頭疼,甚至快失去耐性。可知任何一項工作都有甘與苦,不能看表面即驟下論斷。

保姆阿姨常陪我玩
2015/7/20  Mon.
焉怕鳥不來附?
年輕學子不少煩惱是因著感情問題而來,我這幾年任教大學,除討論學術專業外,有時同學「為情所困」找我一談,我偶也「越俎代庖」,扮演諮商輔導的角色。

面對分手談判,如果兩人猶有愛意,在可努力的範圍內嘗試看看,是我們樂見的;但如果緣份已盡,當一方愛已不在,分手何嘗不是好的結果?

我也曾因分手而情傷,那種刻骨銘心的痛,至今印象猶存。

記得有一長輩跟我說:「多分幾次就沒事了,而且會發現愈分愈好。」──正處傷痛中的我,彼時僅視之為玩笑話,但現今回想,覺得頗有道理的,我也慶幸當初的分手,否則可能因性格之差,讓彼此皆處於水深火熱中。

「樹若成蔭,焉怕鳥不來附?」──這是我年輕失戀時,一位老師跟我說的一句話。現在我也要用同樣的話,告訴情場不順的學子們,先充實自己的人品、知識和能力,幾年之後,何懼找不到更好的對象呢?

感情的事,要像個「大丈夫」,提得起、放得下,作個堅強的愛的尋夢者!

2015/7/19  Sun
人生選擇
清原八月份要到大陸教書,東明、瑋泓和我今天在臺北一聚為他送行。

與清原相識二十多年,是我臺北工專的學長,之後一起轉讀哲學、研究佛學,而且都好讀印順導師著作,視之為學佛的明燈。當然我們也互相針砭(批判),從中發現彼此性格上的弱點。

原本他今年要跟著行禪法師出家,但大陸高校以高規格接洽,力邀他前往任教,因此暫緩出家的計劃,心想多一些世俗的經驗、歷練,當助於往後弘法利生的志業。

好朋友要出家,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但我想是喜多於憂,畢竟對於一個虔誠佛弟子而言,沒有比信佛學佛更幸福的事,只不過修行的路是艱辛的,許多未知的考驗也將接踵而來。

不管在家結婚生子,或者出家修道渡眾,都是人生的選擇,只盼數十年過後,自己「屬靈」的生命,不因我的結婚生女,而離同儕好友愈來愈遠。
佛學"四人幫" (取自清原臉書)
2015/7/18  Sat.
忙碌的一天
宜蘭住了一晚回到臺北,今早參加淨行法師圓寂百日追思紀念會。法師雖已圓寂,但似乎才是風波的開始,有些弟子竟違抗師命,為了一己之私,抵制新任住持進駐道場,讓人頗感遺憾。我想這件事當儘早平息落幕,勿負老和尚數十年來苦心經營的一切。

淨行法師一生為佛教奉獻,特別是在譯經志業的努力,更為越南佛教寫下歷史新頁。令人驚喜的是,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亦出席,代表學校接受越譯漢傳大藏經的捐贈,當場表示將贊助一百萬支持淨行法師的靈山志業。

下午到台大管院參加「本體論、知識論和方法論」的論壇,我報告的題目是「人間佛教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方法」,試著談論「人間佛教」對此相關課題之回應。不過,四十分鐘的時間,令我無法暢所欲言,但若能引發一些初步思考,我想也夠了。

論壇結束後,將近十個與會來賓一起用晚餐,當中除教授外,還有法官、會計師等,其中我和台大心理系黃光國教授比鄰而坐。

知識份子在一起,對時事政局總有諸多評議,其中一部份集中在慈濟,這之間有批評、也有支持,我多半只是靜靜的聽,偶做一些澄清。甚至有人盼能透過我向高層反應一些想法,但以我在龐大慈濟志業中的渺小位置,人微言輕,能做得真的有限,只能寄予虔誠的祈禱和默默的祝福。

2015/7/17  Fri.
開心門
今天開車北上,蘇花公路斷崖地帶依舊險峻,但沿途明媚的風光仍令人醉心。

行經宜蘭,我們順道到「紅塵淨土」參訪,這是一個以佛法為中心,提供諮商輔導的道場,他們近年來還在冬山河附近農地,以「開心門」為名創辦「佛療學院」。

從機構的名稱──「紅塵淨土」、「開心門」、「佛療學院」等,可以知道主其事者的創意與用心,而整個環境的清幽典雅,散發的禪風茶味,讓人入其內即靜其心。

我們有幸拜會創辦人智德法師,相識相談過程中,也感受到法師身上所流露出的療癒力量,亦感染其度眾的悲願。她向我提及未來合作的可能,以她三四十年的實務經驗為基礎,結合我對佛法的認識,一起出版相關著作。

我欣然同意了,而表面上說是「合作」,實則是我向她學習。以前就想過「佛教意義治療學」Buddhist Logotherapy)之可能,今日見到智德法師,覺得她立下一個範式,融合傳統和現代,為苦痛的人指引一條可能的出路、明路。

到開心門開心一下(與智德法師合影)

相關文章    苦難之意義

2015/7/16  Thurs.
遠離是非
這陣子偶聽到人與人之間的紛爭,我光是用聽得就覺得很累,更何況身歷其境者。

只要有人就有是非,特別是涉及的利益和權力的問題。雖然我告訴自己對利害得失看淡看破,但有時為了公平分配的問題,仍不免耿耿於懷;如此,追求正義之際,是否亦意味著在乎利益呢?

我想或多或少是吧!但希望這是原則之爭、尊嚴之爭,同時也考量到別人權益的保障,而非僅是關乎個人。

對利益看得很重,對「道」的體認相對降低,即便身處修行團體當中,仍難以置身事外,繼續在俗欲的爭奪中打滾,而我只能引以為戒,不捲入無謂的人事糾紛中。

2015/7/15  Weds.
2015/7/14  Tues.
拉筋有感
近來常作拉筋動作,自覺筋縮頗為嚴重,特別是兩胯之間,拉沒多久就覺酸痛;即便如此,仍要自己再多撐一會,至少維持五分鐘,乃至十分鐘以上。

幾天下來,發現氣血循環有些改善,緊繃的腹部逐漸鬆弛開來,實如古人所說:「筋柔氣流」。告訴自己,日後當要持續拉筋,以改善身體狀況。

我過去的運動都偏重西方式的,鍛鍊的是體能和肌肉,但長期下來,身體未必比較健康,才知道筋骨的柔軟也是很重要的,於是回到東方式的養生,包括拉筋(或瑜伽)、氣功等。

從運動的型態,也可看出東西文化的差異。西方繼承古希臘以來的傳統,重視力與美,包括體態的健美,因此運動多以剛猛強勁見長;而東方雖也有如外家拳剛勁之一面,但「以柔克剛」的柔美深沈,更是特色所在,背後還有一套豐富的人生觀及哲學理論。

慶幸我是東方人,也當惕厲自己珍惜這樣的文化遺產,時時演練之、體驗之,莫負我一張東方臉孔。

2015/7/13  Mon.
2015/7/12  Sun.
         無待之美 
2015/7/11  Sat.
老天有眼
現今醫護人員難為,據說不少醫生怕被病人告,為求自保,採取「防衛式」醫療,不積極主動搶救,以免出事惹來麻煩。

醫病關係惡化,損失的其實是病人。「信任」是人與人間所必須的,病人看待醫生當也如此,亦即沒有那一個醫生願意見死不救或者幸災樂禍,除非他只是為了混口飯吃;相對的,看到病人早日康復,離苦得樂,對醫護人員是莫大的肯定。

醫護人員也不需為明哲保身,在醫療上過於被動消極。一如柯P說的:「心存善念,全力以赴」,只要是以善、以愛給予幫助,相信老天有眼自有庇蔭,不用擔心惡人相欺相害。

2015/7/10  Fri.
兩種認識
最近整理論文舊稿,預計重新修訂成一本專書。

其中有一篇是「冥想科學」(contemplative science)、「神經現象學」(neuro-phenomenology 的討論,認為結合佛教第一人稱的冥想禪定和第三人稱的客觀科學,將有助心靈與意識實相的解明。

佛教傳統和當代科學各以不同的進路理解這個世界,若能相互整合、攜手並進,共同解決人類所面對的問題,自是一件好事。換言之,人類的心意識是微妙深邃的,多管齊下自是可以期待的,只不過佛教的禪定訓練和神經科學間互通有無,究竟對心意識的理解有多大助益呢?

暫時把心靈的問題放在一邊,若以身體為例,究竟身體訓練,如太極拳、瑜伽乃至各項運動等,是否可以和生理學的研究彼此合作,相互啟發呢?或者說,太極拳、瑜伽等的修煉,可以給生理學發展什麼樣的貢獻?以及生理學的研究成果,可以給太極拳、瑜伽等如何的引導?

無疑的,太極拳、瑜伽等,可增進我們對身體的覺知和認識,生理學的知識亦然,但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進路。如果用哲學家羅素的話來說,一個是藉由親知的知識(knowledge by acquaintance),另一是描述的知識(knowledge by description)。

兩種認識如何整合,頗值得深入思考。我想「中醫」或許是一種模型(model),不過仍待我進一步探索。

2015/7/9  Thurs.
2015/7/8  Weds.
2015/7/7  Tues.
敍舊
常昱師昨天從台中到花蓮來,今天下午到宿舍找我。她是我第一年教書時的同學,在我指導下完成碩士論文,畢業後一別,再見面就是五年了,雖然偶爾仍透過email或臉書等來保持聯絡。

我們閒聊最近幾年的生活,包括她的修行體會,也對教界一些不如法的現象提出反思,跟我說如果出家人沒有「法」的知見,不以道業為重,不免和世俗人一樣,依然汲汲營營於名利權勢的追求。

面對艱困的佛教修行環境,她說她仍努力保持出家人的格調,做好本份內的事,不隨外界而動搖,把生命重心放在佛法的修學。

不知不覺,我們一聊過了快四個小時。原本我想做的事未及做完,但和多年未見的師友交心敍舊,內心不免歡喜,亦珍惜著這份法情和道誼。

2015/7/6  Mon.
人生因放下而昇華
讀了多年的書,即便是東方宗教各種典籍,可是「我執」並沒有比人少,反而執著的事更多,這說明知與行之間的學用落差。

不只是我,包括我看學界許多同好也都跟我一樣,有著對世俗名利的牽掛,甚至比一般人更深。然而,人世間真正的修煉所在,就是要能看淡這一切,也唯有如此,才足以透顯古聖先賢的智慧內化於身。

有一句話說:「人生(或人類)因夢想而偉大」,但人生亦因看破、放下而昇華。如《般若心經》所說「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如是,人生因遠離顛倒夢想而偉大、而昇華。

2015/7/5  Sun.
2015/7/4  Sat.
2015/7/3  Fri
2015/7/2  Thurs.
2015/7/1  W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