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真常唯心論
印順法師把大乘佛法判為「性空唯名」、「虛妄唯識」和「真常唯心」三個系統;在他的判教中,只有「性空唯名」是了義說,「虛妄唯識」次之,「真常唯心」又再次之。
所謂的「了義」,指的是顯了佛法真義,直接相應於佛法解脫的目的;相對的,「不了義」就是拐個彎,間接相應於滅苦的實現。
這裡略談真常唯心論的得失,姑不用談到解脫和滅苦的終極境界,一般在真常唯心論教理的引導下,可說有所見、亦有所不見。
唯心論者有許多很好的優點,包括信仰虔誠、戒行清淨、心思純正、道德高尚、篤實淳厚等,但其優點有時亦成為缺點。如相較於性空論者,他們思考的靈活性、辯證性較為不足,如此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即有所限制。
如說「一切唯心造」,凡事反求於心、向內觀照,這大體是好的,但也因為訴諸己心,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太看重外界現實真相如何,易陷入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態中,甚至是自我陶醉、自我迷失。
此外,唯心論者對比於性空論者是「擇善固執」的,但這也是利弊互見,如果著重於「擇善固執」之「擇善」的一面,那確實是好的,但如果只是「擇善固執」的「固執」,那就不那麼好了。
我贊同佛教的性空思想,而對唯心理論有所保留,這或許會引起唯心論者的反駁。但有一利就有其弊,反之以然,這在佛法義理上似乎也是如此,如性空論之為究竟說,「曲高和寡」可能即是限制之一,畢竟蕩相遣執、掃破一切的猛利銳見(劍),不是多數人可以承受、適應的,如此或也成為一種缺失。
(2015. 7.8 林建德寫於花蓮中觀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