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4日 星期五

淺談佛教生命觀

2019. 10.2  Wed.
淺談佛教生命觀
依佛教思想而言,生命的本質是痛苦的,生命的目的在於解脫痛苦;這裡的生命特指有情生命,尤其是

佛教的苦四聖諦總括來說即是談滅苦,如果進一步展開即是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分別對應到生死的流轉(「流轉門」)與涅槃的還滅(「還滅門」),亦即「滅苦」。

換言之,生命的本質是苦生命的(苦的)過程如「十二因緣」所示,大致包含了「死生本源」(無明、行)、「生命依持」(、名色)、「觸境繫心」(六入、觸、受)、「逐物流轉」(取、有、生、老死)四個過程(註)。

人生或生命之所以是,起因於的造作,而乃起於無明(「惑」)。換個方式說,人因無明而造作惡業,因惡業而感召苦果相對的,無明斷則惡業不再,惡業、餘業盡除則苦痛消失,「十二因緣」的順觀與逆觀也在於此

如此,佛教的生命觀扣緊於「四諦」、「十二因緣的理解,由此可知佛教的生命觀亦也是苦痛觀及解脫觀。

生命的本質是痛苦的,生命的目的在於解脫痛苦,當中的痛苦不只是自己的痛苦還有別人的痛苦。

如果只關注自己痛苦的解脫,乃是俗稱的「小乘佛法」;如果不僅關心自己的痛苦,尚且不安不忍他人的痛苦,擴大了苦的關注對象、傾心力於「與樂拔苦」,則是所謂的「大乘佛法」。

由苦為中心展開佛法的核心關懷,「解脫道」緣自身苦發出離心志求解脫,「菩薩道」觀眾生苦發菩提心廣度有情。如此,從苦與滅苦的根本──不管是自己的苦還是他人的苦,展現佛法對生命關切所在,從中也體現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註:此乃印順導師《唯識學探源》所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