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2日 星期六

「四念處」的假想觀與真實觀

2019. 10.7  Mon.
「四念處」的假想觀與真實觀
「四念處(住)」是佛典中禪修的重要法門,屬「三十七道品」的一部份,在大乘經論中把其總攝為「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1],而此四觀似可以對應到佛法假想觀與真實觀兩種觀修。

首先「觀身不淨」或「不淨觀」乃是一對治法門,適合於貪愛染欲重者所修,如此為求對治而起觀,而非直觀諸法實相之緣起、空、無常、無我,如此自屬假想觀。

其次,佛法說「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承認「三受」的實存現象,但同時又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亦即所有受皆是苦受,因此也對應到「觀受是苦」的意趣。既談「三受」又談「悉皆是苦」,其間可能的不一致可說有兩種理解,一為假想觀、一為真實觀:首先如上述「不淨觀」一樣,假想「諸受皆苦」而心不起貪著,因不淨、苦而起厭離捨欲清淨;其次如《雜阿含472經》記載佛告比丘:「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也就是「無常故苦」的道理,因為無常變易而說一切受皆苦。

「諸受皆苦」相應到無常,如此進階的觀照即是「觀心無常」。無常是佛教的根本真理(「三法印」之一),標示出諸法實相,因此觀心無常」自屬真實觀。同樣的,無我如同無常皆為「法印」,如此觀法無我」自也是真實觀。

如此,四念處之「觀身不淨」、「觀受是苦」可說是假想觀,目的為求對治,然而「觀受是苦」之深觀已然是一種真實觀,不只是假想而卻是無常的如實觀修。至於「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相應於無常、無我的諸法實相觀照,因此自屬於真實觀,涅槃無生的實現即在於無常、無我的徹證知見(「見真實而得解脫」、「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以「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總括「四念處」的法要,雖可能有過度簡化之嫌,但卻著實提綱挈領標示出「四念處」的修學精義,含攝了假想與真實的觀行,有助於我們掌握「四念處」的精神。


[1] 《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卷2:「佛言:「一切眾生,當觀想自身五種不淨;觀受有苦受、樂受、捨受三,悉皆是苦;觀心無常,念念無常,剎那生滅;觀法無我,四大、五陰無實我體;是名四念處;一切眾生當如是學。」」(CBETA, T15, no. 652, p. 777, a23-27)而四念處之「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為破除「常樂我淨」的「四顛倒」如《大智度論》卷19〈序品〉:「觀四法四種: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四法雖各有四種,身應多觀不淨,受多觀苦,心多觀無常,法多觀無我。何以故?凡夫人未入道時,是四法中,邪行起四顛倒:諸不淨法中淨顛倒,苦中樂顛倒,無常中常顛倒,無我中我顛倒。破是四顛倒故,說是四念處;破淨倒故說身念處,破樂倒故說受念處,破常倒故說心念處,破我倒故說法念處。以是故說四,不少不多。」(CBETA, T25, no. 1509, p. 198, c11-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