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2日 星期日

素食亦在戒貪

2020. 1.7  Tues.
素食亦在戒貪
漢傳佛教長久以來保持著素食的傳統,然而南傳、藏傳以及日本佛教多數仍維持肉食習慣。如我曾在佛學會議上看到南傳比丘在歐式自助餐供食,不避諱的開葷吃肉,雖然在華人佛教徒看來頗為刺眼,但這不過是佛教文化習俗的不同。

素食的選擇有多種理由,有的是為了信仰,有的是為了護生、為了健康、為了環保等。為了信仰而吃素,往往是堅定的素食主義者,而且也吃得最乾淨徹底。如「一貫道」力行素食,喫素的背後更是藉由「清口」來「淨心」,猶如所謂「齋戒」;也因此不只不吃肉,也不吃「五辛」(大蒜、蔥、薤、韭菜、興渠)。

在佛教吃素其一亦是為了信仰;或者更確切的說,就佛法來看吃任何的東西都是為了信仰實踐,一方面清淨律己,另一方面慈悲利他。

如此,凡是為了修行目的的飲食才是「正食」,而未必在於吃什麼或不吃什麼,一切都為「離苦得樂」作準備,包括自己的苦樂與他人的苦樂,從飲食中體現佛法的根本精神。

所以吃的心態和動機格外重要,不論吃素或吃葷。就像佛陀在世亦不見得吃素,而是隨人供養而食;但佛之肉食絕不同於一般人之吃葷,而卻如「食存五觀」所言,不只是「正事良藥,為療形枯」,而且是「為成道業,應受此食」,意即不是為貪求美味而吃,卻是為了濟世利他而吃。

可知,在正知正念以及慈悲誓願的修道前提下,未必刻意分別素食或葷食。但佛陀之肉食是有限度的吃肉,而且是不得已的吃肉,存在著「兩難」的抉擇,因此不能以佛陀吃肉為藉口來放任自己享受美食。

總之,不只吃肉是不得已才吃,而是任何的飲食本身亦是不得已才吃,而未必是想吃就吃。嚴格說來,如果不是在延續道業的發心下飲食,都可說是貪欲的象徵,而喫素若起貪婪之心,似不若吃肉而生清淨節制之心來的好,也因此說「防心離過,貪等為宗」。肉食和素食之間的業緣果報,猶然由心念動機來決定之。

相關文章  素食養生與養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