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1.26 Tues.
明權實之別而堅定信仰
印順法師標示出純正的法義,正視究竟佛法的價值,藉以提昇佛教的信仰品質,以提振佛教之發展。而這過程中,雖對如來藏思想的負面發展有所評斷,但印順法師表示存有「揚清抑濁」、「淘沙取金」的意趣。[1]而且,印順法師認為,真常唯心之經教也保存不少佛法的精華,值得我們參究。[2]此處可見印順法師繼承並發揚龍樹的中觀精神,雖認同了義佛法,但又不否認方便法,認為這才是掌握佛法的全貌,而要「綜貫一切佛法而向於佛道」。[3]因此,印順法師之目的是要從方便走向究竟,從唯心走向正覺,最後歸宗於法空性的現證。[4]
事實上,在初期佛典中,即有明顯的唯心思想如「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等,因此不該排除此一教法,反而要善加運用,時時反觀自心、淨化己心,即便是性空論者在實踐上也會受益於唯心之觀念。[5]特別是大乘佛法之開展,和唯心信仰的發展密切相關,都著重在情感信仰的面向,唯心信仰成為大乘佛法一大要素。因此,對於有人質疑大乘佛法,質疑真常唯心論究竟是否是佛法,而提問「大乘是佛所說」之問題,印順法師寫下〈大乘是佛說論〉以示疑,表示所提的問題,好像是懷疑大乘,而實是不能忘情於真常唯心論。對此,印順法師表示,信仰是應該堅定的,不可隨便的因他人而輕易放棄,可知印順法師並沒有貶抑或排斥真常唯心的信仰,反告訴信仰者要堅定自己的信仰。[6]
總之,印順法師雖對佛教的唯心思想進行反思,但並沒有否定其所具有的「信仰價值」,[7]不是認為其不對,而是發現其不夠。事實上,唯心的思想無所不在,除佛敎「一切唯心造」、「心性本淨」等觀點外,一般所說的「萬病由心起」、「心為一身之主」等,皆是唯心的見解。至於何為「心」,雖眾說紛紜,但在佛教中主要表達出信心、信仰的強化和堅定;而從唯心走向正覺,可說是印順法師對佛弟子的期許,除了肯定如來藏思想是佛教,而非「入篡正統」外,也認為要邁向正覺此更高的佛教信仰層次,並能在明權、實之別下而堅定信仰。
* 取自拙稿「唯心思想帶來晚近中國佛教之衰微嗎?」刊於《臺灣宗教研究》第10卷,第2期,2011年。
[1] 《華雨集第五冊》 ( Y 29p17 )
[2] 《以佛法研究佛法》:「大乘經論各有特色,我們贊成繼承龍樹、無著抉擇又綜合的精神,但不否認真常唯心系的存在。否認他,就不能窺見佛法流行的真相。大乘經,我們是尊重初期的。真常唯心,我們認為是適應梵學復興而離宗的,但他保存佛法的精華不少,值得我們參究。」( Y 16p188 )
[3] 此語出自印順法師《成佛之道》序言;印順法師認為:「佛法的多彩多姿,適化無方,凡不能統攝總貫,不能始終條理,都會犯上偏取部分而棄全體的過失。」(Y 42p.a2)
[4] 《成佛之道(增註本)》:「唯心系,雖立近似神我的如來藏說,但在修學過程,佛早開示了『無我如來之藏』。修持次第,也還是先觀外境非實有性,名觀察義禪。進達二無我而不生妄想(識),名攀緣如禪。等到般若現前,就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的如來禪,這與虛妄唯識者的現觀次第一樣。所以三系是適應眾生的方便不同,而歸宗於法空性的現證,毫無差別。」( Y 42p393)
[5] 如印順法師晚年在花蓮靜思精舍寫了「靜思十方諸佛,諦了一切唯心」的對聯,可知印順法師推崇龍樹學的「性空唯名」,但未必就否定「真常唯心」,即性空與唯心兩種佛教思想未必是截然對立的。http://www.fuyan.org.tw/fmo/fmo1_14.htm此外,印順法師在《永光集》也說:「我的意見,是在印度佛教史中,探求天(神)化,漸漸的嚴重,達到神佛不二的過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抉取初期大乘經(龍樹)論,闡揚大乘解行而又能會通《阿含》。我不是要依緣起性空,而與真常唯心論諍的。」( Y 43p256)
[6] 《以佛法研究佛法》( Y 16p153 )
[7] 藍吉富在〈現代中國佛教的反傳統傾向〉一文中,曾提到印順法師認為「中國佛學的信仰價值自不如原始佛法與初期大乘佛法」(見《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新文豐,1991年,頁8),此嚴格說來可能易產生誤解。對印順法師而言,佛法信仰未必有正誤之分,而僅有契不契機、契不契理的差別;而對不同的根器的人,相應的教法也有所差別,而這些不同教法就信仰價值而言應是平等的。換言之,印順法師和支那內學院歐陽漸和呂澂等人仍大有不同;內學院確如藍吉富所說:懷疑傳統中國佛教在信仰上的正確性,從而也否定它們的信仰價值(同上,頁2),但印順法師認為佛法信仰無正誤、對錯之分,而有權實、方便究竟之別,如此不同的人適合不同的佛法信仰,「信仰價值」難言高低優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