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知識而知識」
余英時先生在訪談中說他的學術研究純然是「為知識而知識」。「為知識而知識」這樣的立場,或具有正反兩種解讀的可能,若就負面意涵來講似乎太自我中心,只求滿足一己所好,而不關心人類社會的貢獻與否。
若就正向意涵來說,卻代表知識追求的純正動機,很單純乃至於純淨的只為學問本身,不為其他目的之計量盤算,尤其是世間的功成名就、名利雙收等,如《論語》所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如此看待知識或有兩種對立方式:一是為利他而知識,另一是為名利而知識;然而在這兩個端點之間,純粹的「為知識而知識」,也成了其中一種選項。
我想余英時「為知識而知識」的說法,大致也表達「知識人」立身處世的原則,不摻雜太多他人期待以及個人情感好惡來從事學問研究。因此雖是「為知識而知識」,但相信也包括「為利他而知識」,乃至「為往聖繼絕學」的雄心壯志。尤其余英時文章中所展現出的人道關懷與文化理想,即可看出此一面向。
此外這和余英時行事低調、謙沖自牧的性格風範有關,他的書房自稱為「小學齋」,或有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獨孤心境,只求在書堆裡樂在其中、自得其樂,這樣的「獨樂樂」是否能「眾樂樂」,也就不多過問。
這也讓我想到印順法師著書立說的態度,如在《平凡的一生》說:「沒有想到有沒有人讀,讀了有沒有反應。我沈浸於佛菩薩的正法光明中,寫一些,正如學生向老師背誦或覆講一樣。在這樣的生活中,我沒有孤獨,充滿了法喜。」——這種為學求道的純粹性,意境精神頗令人景仰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