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與人間性
「空性」與「人間性」兩大主軸,相當程度代表著「印順佛學」特有面向。當今台灣「人間佛教」道場各別發展出自身特色,而有不同模式的人間佛教,[1]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亦有其風格取徑,不過與其說是「印順模式的人間佛教」,過於突顯其個人的思想主張,或可描繪為「中觀學式的人間佛教」,此可藉「空性與人間性」來概括定位。
「空性與人間性」大致亦表顯出大乘佛法的「悲智雙運」,含括空性蕩相遣執的般若智與人間入世關懷的慈悲心,而此兩個面向皆為印順佛學所關注,如印順說:「說我贊同「緣起性空」,是正確的,但我重視初期大乘經論,並不只是空義,而更重菩薩大行。」[2]可知印順對於初期大乘般若、中觀等經論,不只是「緣起性空」的思想認同,而且更是「菩薩大行」的精神讚揚;其中,「緣起性空」強調智慧,「菩薩大行」重於慈悲,由此「悲智雙運」表徵菩薩道的修行,也傳達出「空性與人間性」的內涵。
如果進一步延展,「空性與人間性」除「悲智雙運」外,或亦有「深觀廣行」、「福慧雙修」等意義,以「空性與人間性」傳達出世與入世、上求和下化的兩面。就一般而言,也可視為印順佛學的理論和實踐,除了學問僧的思想論議,亦有作為宗教師的行動關懷。此外,「空性與人間性」也可看出印順佛學批判與開創、解構與建構、摧破和顯立等思想屬性,在空性法義的觀照審視下,另有人間佛教的建構指引,從而讓後世得以承續開展。
總之,印順法師依於龍樹中觀學的啟發,循此朝向大乘佛法的智慧與慈悲,本研究即以「空性與人間性」來統攝,藉此標示印順佛學的思想主調。
[1] 如佛光山僧人闡釋星雲法師的人間佛教,即有稱之為「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見釋滿義《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台北:天下文化,2005。
[2] 《永光集》(頁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