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2日 星期四

小詩(126)~(129)

2018. 7.5  Thurs.
129
親愛的
世間是無常的
生命是脆弱的

當幸福降臨時
請務必
好好珍惜
但無需
太過執著

128
身邊多了妳
生活有了妳
此生了無遺憾

有妳
有了世界
有了一切

鳥在天上飛
魚在水中游
禁不住的歡喜
處處都是驚奇

哪兒都不想去
什麼也不想要
就在這裡
為妳

127
永恆與廣大
人心中渴望的愛

永恆
一成不變
廣大
萬化千變

讓我們
從變與不變中
領悟
愛的真諦

126
絕學無憂
經商
是為了累積財富
於是乎
商人對錢財生起執著

讀書
是為了累積學問
於是乎
學者對知識生起執著

有執著
就有煩惱
就有痛苦

放下學問
猶如看淡財富
了無牽掛
絕學無憂

小詩(122)~(125)

2018. 7.4  Wed.
125
密不可分
有光
就有影
有火
就有煙
有花
就有葉
有妳
就有我
有愛
就有幸福!

124       
念佛
打包好
心理苦悶
一綑綑重新盤整
隨佛號
傾力吐洩
讓苦悶
一字一句交付給佛

123
哪裡有愛
哪裡就有上帝存在
與神同在
時時感受大能之愛

122
歇即菩提
別再苦苦追求
放下也需勇氣
唯有放得徹底
才能悟得深刻

2018年7月4日 星期三

實用的真理觀

2018. 7.3  Tues.
實用的真理觀
當代英美分析哲學的知識學epistemology)探討中,有符應論(correspondence theory)、融貫論(coherence theory)和實用論(pragmatic theory)三種「真」之理論(theory of truth),三種論定「真」之路數。

要言之,符應論強調經驗檢證,「眼見為憑」,依經驗事實來言真,而重於「現量」。相對於符應論,融貫論重於信念之間的彼此一致,相較於「現量」更重「比量」。至於實用論顧名思義,以實際功效來評定是否為真,凡有用、得以發揮實效功能即為真。

筆者初步認為,「信仰的真理」主要在於實用,未必可從符應或融貫與否來檢視之;相對的,「理性的真理」得以從符應或融貫的角度嚴格檢視,但對多數人而言往往不得其實際效用,因此即便講得有道理,卻未必能令聽聞者歡喜。

宗教上信仰的對象難以強調「眼見為憑」,除了少數密契經驗外,一般人的感官無法認知「超自然」的存在。如此,聖言量/至教量成為信仰的憑藉,若從實用和融貫的角度來權衡,信仰中的對象即便是想像的存在,只要信念間彼此一致融貫,也足以產生實質效用,即可斷言其為真。

例如彌陀淨土的信仰,多數淨宗行者並沒有親身親眼臨見淨土,而是信受了至教量的權威性,且在信念上不致於有太大衝突(信念之間可融貫一致),發揮遠離苦痛、安頓生命的實效,以此來肯認其為佛法、肯認真實不虛。雖然在理性上易犯「訴諸權威之謬誤」,只不過經典上說「唯佛與佛能窮盡諸法實相」,面對人生諸多未知,正向的信仰也是一種因應之道。

重信之方便法門往往只重聖言量,以「佛說」與否為準據,而不理會或忽視「現量」,甚至也不太重視「比量」。然而相對於「假想作意」之偏重於想像的信仰,「真實作意」符應經驗、契合理智而求其「真實」,「見真實而得解脫」,成為了究竟的法門;只不過「曲高和寡」,多數人還是傾向於美而不真,卻足以產生實效的佛法信仰暨佛法真理。如此,從實用的方便性角度來抉擇佛法,似亦不可避免。

相關文章  實用主義的宗教觀  動態的真理觀

「三量」的修行意義

2018. 7.2  Mon.
「三量」的修行意義
在佛教看來,知識主要有三種途徑,分別是經驗知覺的現量、類比推知的比量,以及依據經典記載、篤信聖者言教的聖教量(又作至教量、正教量),唯識典籍《瑜伽師地論》及《顯揚聖教論》等即記載此三量。

「量」pramāṇa白話的說是測量、量度之意,因量測而得知對事物的認識,「量論」即是佛教知識學(Buddhist epistemology),在後期佛教哲學中有進一步發展,代表人物如六、七世紀的陳那、法稱等。

雖然佛教哲學是理論性探究,但這樣的理論不是玄學式,歧出於解脫的關注,相對的卻是以正確認識來實現正確解脫。

佛法之「三量」應與「四預流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即「聞思修證」)之精神相符,從而開展出佛教知識學上的架構;這在印順導師《中觀今論》「中道之方法論」「三量」即如此認為

意即,「親近善士、聽聞正法」乃依照至教量教法正聞薰習,聽聞後深觀思維(「如理作意」),進而確切地實踐體證(「法隨法行」),分別對應到聖言量、比量和現量,以及教證(文證/經證)、理證及現證三個向度,相契於「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之三種般若

可知,聽經聞法是起點,透過法義明辨觀思,再依著次第經驗體悟。其中現量的直接知覺、直接經驗應是最重要的,只不過這樣的現量必須建立在聖言量和比量的前提上,亦即修證理應奠立在聞思基礎上。                                 

此「三量」不只是佛教所重,印度數論派亦有類似之「三量」,儒家《中庸》亦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之說,可見得修道傳統一些基本觀念原則,都有著相通或相似的理路過程。

小詩(118)~(121)

2018. 7.1  Sun.
121
許多愛
我有許多愛

我愛清晨太陽
也愛深夜月亮

我愛高聳大山
也愛涓滴細流

我愛樹
也愛草

我愛老人
也愛小孩

我愛一切的人
也愛人的一切

我愛世界一切
也愛一切世界

120
燈塔
黑夜海上
飄泊船隻靠不上岸
聳立的高塔
放大光明
指引一條回鄉之路

119
愛之苦與樂
愛不應有苦
愛若有苦
愛需要斷離
從愛掙脫

愛是純快樂
愛若有樂
愛需要散播
在愛悠遊

118
夢想
實現了
又消失了
如空中飛鳥
不留半點痕跡

來如是來
去如是去
生生不息
如如不動

訪陸神父

2018. 6. 30  Sat.
訪陸神父
今天帶著妻女到輔大神學院拜訪陸達誠神父。這是我第三次造訪,記得去年暑假,我也來到這裡並用了晚餐,飯後神父還送我去搭車。

神父是天主教徒,而我是佛教徒;他出生於1935年,而我是1975年。雖然背景看似大不相同,但卻有不少共通處,如我們不只都有信仰,而且都是學哲學的,在宗教系所任教。而我之所以喜歡「親近」陸神父,在於他身上的宗教人特質,讓人感染到修道者的柔軟、謙和、慈愛和溫暖等。

古來有「不看僧面看佛面」一語,但佛在天邊僧卻在眼前,因此眾生不免是透過僧人來認識佛,感受佛的存在。同樣的,我對陸神父之心思猶在於此,現階段天主對我而言有些遙遠,但天主的信仰者就在我身邊、就在我面前,這時不免「依人不依法」,因著這樣的身行範式,才讓人喜歡上這個宗教。

神父送了我兩本他自己的書,一是《存有的光環:馬塞爾思想研究》,另一是《你是我的寶貝》,前者是圍繞著法國馬賽爾(Gabriel Marcel, 1889-1973)哲學的介紹和探討,後者則是他個人的口述歷史。

回到家後,兩本書我迫不急待的翻讀一下,從中得到不少啟發;如馬賽爾哲學關心生命中實存問題,不只探索人與人、也窮究人與神等內在深層的存在性問題。而他的口述史,讓我更了解他的生命故事,尤其是早年在大陸、香港、台灣所經歷的過往,包括種種修道的磨練和考驗等。

短短的會面以及匆匆的閱讀,諸多想法不及細述,這一切就留存心中慢慢體悟;也期盼他日再和神父相會的一天。

相關文章   虔誠之相遇  讀「二個母親的兒子」 




「宗教性」之可能意義

2018. 6. 29  Fri.
「宗教性」之可能意義
印順法師曾表示,佛法作為研究對象要重視其「宗教性」,當中「宗教性」一詞含意深遠,值得細究。

佛法研究要重其「宗教性」,標示出佛法研究不同於一般研究。一般的研究對象(尤其是科學研究)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確切可經驗、驗證的事實,但佛法研究(包括文學相關研究等)卻未必是如此。

此外,宗教的核心關注(之一)是苦難,透過「入信」來面對煩惱、超克苦痛,因此宗教信仰會重視救贖、解脫(涅槃)等概念。而既是關心苦難,不管是自己或別人的苦,都易於激發情操和情懷,而這樣的情操、情懷是關乎情感的,不能純從理智來看待。

藉由宗教超越苦痛,不只是觀念的理解,還包括信仰的實踐,因實踐而有宗教體驗。但這樣的體驗往往是主觀私密的,不可為外人道,這或也是「宗教性」所要傳達的意義之一。

再者,帶領受苦的人遠離苦痛,傳播福音、普度眾生之教化教導,亦成為宗教的特點。為求度化的實用性及實效性,權巧運用特別方法、特殊技巧,自是不可避免,因此「宗教性」亦是要考慮到佛法作為一種宗教,必須因地、因時、因人制宜,如此因地、因時、因人而異。

概括言之,佛法研究當重其「宗教性」,乃是要我們考慮到佛法研究的獨特向度,包括苦痛的解脫、超越的關懷、情感的慰藉、信仰的實踐、私密的體驗、活潑的教化等。而這樣的「宗教性」和一般客觀學術研究所強調的「科學性」、「理論性」、「歷史性」等作對照,而不能純從科學、理論、歷史等方法或進路來探討佛法(包括一切宗教),否則有所見的同時,必定有所不見,值得佛教研究者留意。[1] 


[1] 例如日本「批判佛教」以「正確的佛教」為基本立場,批判東亞佛教傳統,僅從理論上作考察,而作出正邪、真偽之分,抉別出佛教和非佛教(或擬似佛教);如此從理論面向強調佛教的正統性,似乎忽略了佛法的「宗教性」特質,佛法探究難以僅就理論上來進行之。而且,即便從理論層面研究,權實、了不了義之評斷語彙,應是比真偽、正邪等批判更為適切。

相關文章        佛法之「宗教性」    學術與信仰

小詩(114)~(117)

2018. 6. 28 Thurs.
117
謝神
祢是風
來去自如無影踪
祢是雨
守護大地任取與
祢是太陽
放射出萬丈光芒
祢是月亮
深夜裡水面盪漾

祢是世界
伴我走過一切
嚴寒凛冽
有祢我不膽怯
心底唯存感謝

116
佛珠
手腕上佛珠
一顆顆宛若神巫
在無常多變的世間
守護
平靜與安康

115
無明
造種種惡業
因業感苦

覺悟
斷種種煩惱
因明得度

114
一切唯心造
在不在
只因
信不信
相信就存在

你認為什麼
那就是什麼
沒人能操控
你的認為
你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