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4日 星期三

實用的真理觀

2018. 7.3  Tues.
實用的真理觀
當代英美分析哲學的知識學epistemology)探討中,有符應論(correspondence theory)、融貫論(coherence theory)和實用論(pragmatic theory)三種「真」之理論(theory of truth),三種論定「真」之路數。

要言之,符應論強調經驗檢證,「眼見為憑」,依經驗事實來言真,而重於「現量」。相對於符應論,融貫論重於信念之間的彼此一致,相較於「現量」更重「比量」。至於實用論顧名思義,以實際功效來評定是否為真,凡有用、得以發揮實效功能即為真。

筆者初步認為,「信仰的真理」主要在於實用,未必可從符應或融貫與否來檢視之;相對的,「理性的真理」得以從符應或融貫的角度嚴格檢視,但對多數人而言往往不得其實際效用,因此即便講得有道理,卻未必能令聽聞者歡喜。

宗教上信仰的對象難以強調「眼見為憑」,除了少數密契經驗外,一般人的感官無法認知「超自然」的存在。如此,聖言量/至教量成為信仰的憑藉,若從實用和融貫的角度來權衡,信仰中的對象即便是想像的存在,只要信念間彼此一致融貫,也足以產生實質效用,即可斷言其為真。

例如彌陀淨土的信仰,多數淨宗行者並沒有親身親眼臨見淨土,而是信受了至教量的權威性,且在信念上不致於有太大衝突(信念之間可融貫一致),發揮遠離苦痛、安頓生命的實效,以此來肯認其為佛法、肯認真實不虛。雖然在理性上易犯「訴諸權威之謬誤」,只不過經典上說「唯佛與佛能窮盡諸法實相」,面對人生諸多未知,正向的信仰也是一種因應之道。

重信之方便法門往往只重聖言量,以「佛說」與否為準據,而不理會或忽視「現量」,甚至也不太重視「比量」。然而相對於「假想作意」之偏重於想像的信仰,「真實作意」符應經驗、契合理智而求其「真實」,「見真實而得解脫」,成為了究竟的法門;只不過「曲高和寡」,多數人還是傾向於美而不真,卻足以產生實效的佛法信仰暨佛法真理。如此,從實用的方便性角度來抉擇佛法,似亦不可避免。

相關文章  實用主義的宗教觀  動態的真理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