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7.22 Sun.
從因材施教到君子不器
《遠見》雜誌每年皆作大學評比,雖然我任教於人口偏少、交通不便、地理位置稍遠的東部,但我們大學整體表現算是私校中醒目的一個(可見「成就追過不少西部大學 為偏鄉高教爭一口氣」之報導)。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樂也」,教到資質優異的學生固然是一種快樂,但在辦學條件無法得天獨厚的前提底下,未必能期待進來的學生,在知識和學問上有傑出表現,但是在品格與德性上,卻常常令人印象深刻,而我想這是以宗教理念辦學的特色之一。
所謂「學養兼備」,學問和修養、智育和德育兼而有之,自是最好不過了。但在我任教的宗教所中,雖然在學術表現上難以嚴格要求,但在為人處世乃至於道德修養上,也常讓身為老師的我為之汗顏,尤其宗教所裡有出家法師以及虔誠的宗教人、慈濟人等。
「學養兼備」是一遠大理想,但兩者不可兼得,究竟該如何取捨呢?在宗教所任職,而且是佛教團體創辦的宗教所,自應以生命反思、終極關懷、意義探索、價值實現為主要目的。相對的,如果是一般大學,尤其是在哲學系中,則是以論理思辨、學術研究和追求知識、創新知識為目標。
我是哲學背景從事宗教研究,哲學和宗教大致是我的專長領域。在一般大學哲學系所,所重的是學術性、理論性和知識性,然而特定宗教創辦的宗教系所,所重應是宗教性、實踐性和應用性,這之間存在一定分野。而我很清楚自己的所在位置,也因此在論文指導和教學上偏重於後者,這或稱得上是「因材施教」或「觀機逗教」等。
當然,這只是偏重比例的不同,而不是顧此失彼而有所偏廢。事實上,我也試著讓自己保持兩者兼具的靈活彈性,既要高得上去論究學術實力,但也要低得下來探討宗教實踐。相對於此,我知道有些學者只能專重於一面,一旦環境場域不對,就有生存上的不適應或困難。
不管是鹹水或淡水、寒帶或熱帶,試著當一條在任何水域裡都能自在悠游的魚兒,這是對自己的期勉,也或是孔子所說的「君子不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