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思想 vs. 知識學問
哲學史研究與哲學探究有一定之同,哲學史家必須嚴謹,一如歷史學家之重於史實、實事求是,然而哲學家卻未必盡然。太過要求哲學家嚴謹,猶如要求藝術家按部就班、按理出牌一樣,多少扼殺了藝術家的創意。
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等人論述的嚴謹度,依現今學術標準來說問題重重,但他們卻是華人世界公認的大哲,倘若要求他們寫出「中規中矩」的學術論文,依樣畫葫蘆寫出樣版式文章,大概顯現不出什麼深刻見解,而易流於平庸化、制式化乃至呆板僵化。
這也可見哲學家之思想與學者之學問是不同的[1],前者重於主觀的創造想像,以及新意的發揮,後者則是客觀的知識研究,重於原意、真意的呈顯。哲學家、思想家或多或少有一些藝術家的特質,創新是亮點或特色所在,難免要狂放不羈、不拘小節。然而,偏偏學術研究之嚴密性著重於細小地方,包括遣詞用字之精細要求。
創造性的哲學家一如藝術家,往往是天生性情使然,依著一定的才情展現個人的哲思,多少顯得與眾不同(「出格」),有時著作和人格合一,過得是哲學的生活,一如藝術家依著藝術天分過得是藝術的生活。
哲學的天地是寬廣的,學術工作只是其中一部份,雖然「人在江湖」必須適應相關遊戲規則,但始終要知道,哲學當有更高深的境界,關乎終極價值的意義探索,亦即是「求道」,哲學家亦是求道者,吾人也應從這個向度來理解哲學、探討哲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