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日 星期六

「聲聞為本」之「阿含為本」

2020. 1.27  Mon.
「聲聞為本」之「阿含為本」
印順導師所說之「聲聞為本」,另一個隱含意義是以阿含經教為佛法的根本,「阿含為本」乃「聲聞為本」的一種可能意涵。然佛法的根本是《阿含經》,這對太虛大師而言不只把佛法矮化、亦把佛陀作小。可知,對於阿含經教之定位,太虛、印順兩人有相當不同看法。

「阿含為本」,一如印順之強調「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1],根本佛教亦即佛教之根本,印順認為釋尊的教授、教誡最早集成於「阿含」與「律」(毘尼)的聖典中,如此而為一切佛法的根源,佛弟子所應特別重視;從中展示「佛、法、僧」三寶之信仰特質是樸質而親切的,以此而稱為「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2]

印順導師既認為《阿含經》法義是佛陀關鍵的教導,阿含的核心(之一)是「緣起」,如此「阿含為本」亦可說是「緣起為本」;《阿含經》即在「緣起」的根本下,展演出「無常」、「無我」、「中道」等核心法義。而當確立「緣起」的根本教法,凡合於緣起、順於緣起所開展出的佛法,亦也是佛法,阿含或聲聞佛法之「三法印」(由「緣起」開展而成)亦即大乘佛法的「一實相印」[3]。這意味著,佛法為適應眾生而在(無常)變動中發展著,如此因應不同眾生、廣行方便的大乘佛法亦因緣所生,印順在此見解下肯認大乘佛法的信仰價值,並以菩薩道之行解作為信仰依歸及闡揚方向,即便他推崇《阿含經》在佛教信仰的根本地位。

然而「聲聞為本」之「阿含為本」、「緣起為本」,自不見容於太虛以「佛陀為本」之「大乘為本」、「佛性為本」。不過印順之以阿含所揭示的「緣起無我」為佛法根本(「釋尊特見」),乃依「事理之特徵」所得(「論事推理」),進而在此認知前提下,指出性空論不只在時序上先於真常論(「先空後常」),且在佛法的核心旨趣上高於真常論(「空常取捨」)。

但這樣的看法是太虛所礙難接受的,畢竟以近現代學術考證來斷言佛教信仰,方法路數上即有問題,也因此相對於「先空後常」,太虛更傾向於「先常後空」;太虛即以佛性本覺為主體主軸,而旁開性空、唯識二支,在「空常取捨」上更是以真常佛性優位於無常空性,從中看出南轅北轍的佛法認知。

相關文章 「佛陀為本」vs.「聲聞為本」



[1] 完整為:「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機應慎),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以復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歟!」《印度之佛教》(Y 33pa7)
[2]  見<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收於《華雨集第四冊》(Y 28p33)
[3] 印順之解釋「三法印」即「一法印」或「一實相印」,可見《佛法概論》( Y 8p165~167對於「緣起」、「三法印」、「三解脫門」、「空」等之間的關聯,及其作為佛陀的核心教導,亦如印順說:「法性自空,只因為一切法是緣起的,所以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依空相應緣起,觀無常、無我而趣入涅槃(觀無常入無願解脫門;觀無我入空解脫門;向涅槃入無相解脫門),是釋尊立教的心要。」《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Y 37p24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