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日 星期六

「恆順眾生」

2020. 1.31  Fri.
詮釋之正誤在於眾生之得利否
現今「慈濟學」論述暨證嚴法師思想研究,是否合於證嚴上人本意、甚而深得他心呢?

固然「判理正法在牟尼」,但作為一位菩薩行者,懷著無我與大悲,「海納百川」,縱然未必合其本意,但凡足以利益眾生、有助於眾生慧命增長,應都是可以同意的。或者,雖不認同但仍可接受,甚至可以欣賞,尤其當「接著講」所展現的新意已溢於「照著講」。

人文宗教研究「如理如實」外,有時還要能「舉一反三」,如傅偉勳提出佛學詮釋,除了「實謂」、「意謂」,還有「蘊謂」、「當謂」、「必謂」等,意味著「弦外之音」之隱涵意義、延伸意義的可能,期望後人開展那隱而未顯、閉而未開的深度意涵。

此也合於佛法多元詮釋的思想史發展;多元詮釋即是廣行方便,此方便所考量的即在於眾生之度化否。例如先前拙文提出「印證法源」的解釋,雖未必全然切中證嚴上人原意,但若這樣的詮釋無損於慈濟志業的發展,甚而得以助益之,相信上人或也頷首默許。

如此諸多詮釋,未必能斷之以「正誤對錯」,而可能只有「優劣好壞」;「講得對」不代表「講得好」,反之亦然(當然同時「講對」又「講好」是再好不過的)。而好的師父被差的弟子詮釋,師父也跟著「水降船低」,相對的高明的徒弟是把自己的師父作高、作大。

菩薩有著「恆順眾生」的特質,也因為「恆順眾生」,因此雖有自己看法,卻未必絕對堅持,其中權衡的準據,在於利濟他人之可能,凡有助於眾生度化、離苦得樂,菩薩行者盡皆樂見其成。

相關文章 「菩薩不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