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8日 星期一

利他與覺他

2017/9/10  Sun.
利他與覺他
菩薩要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但佛教界往往談「利他」的多,講「覺他」的相對較少。雖然兩者並不違背而是相輔相成,亦即「覺他」亦是一種「利他」,或者「利他」包含了「覺他」,但兩者重點仍有不同。

「利他」著眼於慈悲善行,「覺他」強調智慧深觀;重「利他」多於「覺他」,彷彿意味著「重福多於重慧」。而這也難怪,如果「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人天乘」的福業積累總是比「聲聞乘」的智見慧觀更易於實現,然而「菩薩乘」則視兩者皆不可或缺。

佛教的特色在於覺悟,如佛陀(Buddha)是「覺者」,以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稱之,而菩薩(Bodhisattva)又稱為「覺有情」,都是以「覺悟」為標的,如此「覺他」雖是困難的,但卻是更重要的。

可知,福慧可以有不同偏重,但卻不能偏廢,如只是「利他」而不足以「覺他」,這只能算是淺層的「利他」,而證嚴法師之強調「由善門入佛門」意當在此。

「想像力比知識重要」

2017/9/9  Sat.
「想像力比知識重要」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重要」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誠哉斯言!我們除了汲取知識,更要創造知識,去形成自己的觀點見解,而不是拾人牙慧照本宣科。亦即,知識是聽從別人怎麼說,而想像則是勇於提出自己的看法。

倘若要有自己看法,首先要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如此思考的訓練比知識的給予更加重要,而我在課堂中之所以重視討論,即在於強調思考訓練,討論是訓練思考的重要門道,透過思考才能真正讓知識鮮活起來,日後能善加運用;相對的,死板板的單向灌輸(其實是「填鴨」),不足以使同學真正受益,不能「轉識成智」──轉知識為智慧,深刻內化而為自己生命的一部份。

現代人處於資訊時代,知識的取得相對容易太多,上網搜尋即可找到諸多訊息。如此,相對於在課堂上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思考;一旦知道如何思考、善於思考,將力助於正確分析和判讀龐大訊息。

一個老師如果只是講解書本上的知識,而沒有雙向對話討論的空間,甚至不允許同學提出問題挑戰,絕不會是一個好老師,同時也說明其本身沒有思考、思辨的能力,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教書匠」而已。

相關文章  思考取代閱讀

2017年9月13日 星期三

想睡的人叫不醒

2017/9/8  Fri.
想睡的人叫不醒
由於時差錯亂,這幾天晚上都難以入眠,白天也不知不覺打起盹來,即便在公眾場合亦然,讓我領悟到一個人若真正想睡覺是很難叫得醒。

當小女愛睏時,不管何時何地她都能很快睡著,即便環境如何吵雜或混亂,她還是能呼呼大睡;從小女身上也驗證了真正想睡覺時是叫不醒的。

不少交通事故的發生是因為疲勞駕駛,所以即便行駛在高速公路,真想睡覺時也難以阻擋。這意味著睡眠是本能反應,不用太在乎睡多少或睡不著的問題,除非身體另有疾病,否則只管放鬆心情保持愉快就好,睡覺是再容易不過的事了。

所以,不只是「裝睡的人叫不醒」,因為裝睡本身就是不想醒,刻意的「執迷不悟」(或者裝笨、裝傻也是一種智慧),而是真正想睡才叫不醒的。

連日來時差問題,也讓我對睡眠多了一些些認識。

站著也能睡著

從身體找知識

2017/9/7  Thurs.
從身體找知識
相對於我習慣從書本找知識,我的岳父泰半以身體為門徑找知識。知識固然可以從書本上取得,但如果缺乏親身感受,所得猶如空中樓閣,根基並不穩固,甚至是一種「捨本逐本」、「捨近求遠」。

從身體找知識,這樣的知識是經驗性、技能式的。進言之,知識有很多類型,一種是關乎概念(concept)的認知,另一種帶有親知(acquaintance)面向,屬於能力和技術而非止於概念。

或者說,從書本找到的知識主要是概念和理論,而從切身實踐所得的是技法、技藝與能力。

我所專研的宗教、佛學的知識,除了歷史、史實等面向是純知識的認識理解,諸多教理教義如「緣起性空」、「無常」等,則不只是觀念而已,還需要一定的體悟感受,如現象學所重的切身經驗和參與其中。佛教之「信解行證」意猶在此,由「信」到「證」的過程,中間必須要「解行並重」。

從身體找知識,而不只是從書本找知識,如此,「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只要「返求己『身』」則「當『體』即是」,而毋須「劃『書』自限」,這是這陣子和岳父談話後的收穫之一。

抱在懷裡的感動

2017/9/6  Wed.
抱在懷裡的感動
小女累了就睡,不管我們手上是否提東西,也不管路途有多遠,她睡著了就癱睡在那裡,時間一久手臂常感到酸痛。

但我心想能讓她放心躺睡在自己懷裡,也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因為過幾年她就不會這樣躺了。

是的,再抱也沒幾年,因此不管手腰如何感到重、感到酸,還是忍著,並享受這作父親的滋味;此時此刻她生命的全部都交到你手上。

前幾天在飯店下樓梯時,手抱著她重心不穩(再加上我心不在焉),整個人跌坐下去,重重摔了一跤。當下我本能性的用手臂保護小女,她毫髮未傷,只不過驚嚇到了嚎啕大哭起來,而我的四肢、後背都有一定程度擦傷,右大腿走路還感到些微腫痛(所幸沒有骨折)。

事後檢視傷口,我向內人說這有一部份是代小女而受的,但想到她沒事,一切都寬心許多。

父母對小孩總是下意識的照顧和保護,猶如我岳父出國接機、送機學生們樂於「弟子服其勞」(雖然他不想勞煩別人),但當孩子出國接機送機時,他總是義不容辭。

當父親和當老師、師父彷彿是服侍(務)人與被服侍(務)的不同;但一旦心中有愛,這做牛做馬的一切都是心甘情願的,而我也當珍惜她倒在我懷裡沈睡的時光。


善待他人女兒

2017/9/5  Tues.
善待他人女兒
這次回阿根廷,給小女看她媽媽小時候的照片,這些兒時照片猶如小女一樣可愛。事實上,這些照片三年前我第一次回娘家時已看過了,不過那時還沒有當爸爸(小女還在肚裡),如今當上爸爸復看一次,心情感受很不一樣。

每個女兒都是爸爸的「掌上明珠」、「前世情人」。一如「黃金律」所示:「你要人如何對你,你先那樣對他。」(Do 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to you.),如今該改為「你要人如何對你女兒,你先那樣對人女兒。」

想到這裡,就覺得應該對太太好一點。況且愛他人所愛的同時,亦也是愛自己所愛,因為她不只是別人的女兒,也還是自己的「牽手」。

「心心復心心,結愛務在深」,愛猶如一種信仰實踐,好比虔誠神父、修女對信仰的堅持一樣,一旦決定獻身信仰,就決定獻身到底;同樣的,結婚時一旦決心愛她,就當愛她到底。

每個婚姻都是某種莊嚴承諾,未來、來生雖不可知,但至少眼前的此世和當下必須去珍惜和把握。

母女情深

我有三個家

2017/9/4  Mon.
我有三個家
人生的因緣際會不可思議,如透過婚姻的締結,擴大延展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網絡。

結了婚,女方父母並未失去一個女兒,而是多了一個兒子;同樣的,男方父母並未少了一個兒子,而是多了一個女兒。

如此,每個結了婚的人都有三個家,一是己身所從出、原生父母的家,這是每個人一生中第一個家;之後姞婚生子、從己身所出,又是另一個家。而由於婚約關係,男女雙方各自的家,又同時成為自己的家,意即不管是「夫/婆家」或「娘家」都是自己的家。

這麼說來我也有三個家。雖然「家」在佛門中象徵著煩惱,於是有「出家」(離塵)之志,然而「煩惱即菩提」,好好在家庭中履行責任義務,也是圓滿人生修煉過程中的必要功課。

2017年9月8日 星期五

「行行『重』行行」

2017. 9. 3  Sun.
「行行『重』行行」
今天晚上11點多的飛機返台,原本氣象報導說陰雨綿綿,果然早上下了雨,但幸運的是九點過後天氣放晴。我們抓住絕佳時機到玫瑰公園走走,雖然不知為什麼大門關閉,但周圍的美麗景緻,包括綠地、河流等已讓人覺得很舒服。

到了中午開車返家時,突又變天下起大雨,看來老天真是眷顧我們,給了我們最後一天相聚的晴朗時光。

下午整備行李,可謂「行行『重』行行」--我們「重重地來又重重地走」,從台灣帶來一些禮物分贈親友,親友們亦禮尚往來回贈,其中小女的禮物佔了多數。禮之輕重自不是重點,甚至不足為貴、不足為道,卻只是藉物表情珍惜彼此情誼。

探親訪友之旅在今天畫下句點,心中滿是親情、友情交會時的觸動;因著內人牽起的緣份,我已不是事不關己的「第三者」,而卻同屬這關係網絡的一份子。也希望接下來兩天漫漫航程一切平安……

Rosedal玫瑰公園

臨別之際

2017. 9. 2  Sat.
臨別之際
明天即將返程回台,這兩天親友相聚送行。昨天到了Carlos家,Carlos之妻Elena準備豐盛午餐,Wanda也同來聚餐。許是離情依依,大家約好今天中午再見一次,這次由我們這邊作東。

CarlosElenaWanda都是義大利後裔,如先前文章所提都是非常好的人;因為他們的友誼,岳父一家移民得以順利安住,更快地適應阿根廷生活,他們對內人也多所關照。

他們都承繼歐洲人高雅氣息,我對內人說,如果阿根廷這樣優質的歐洲後裔屬絕大多數的話,阿根廷肯定是偉大而美好的國家。

只可惜阿根廷雖接續了歐洲良好文明傳統,但亦沿襲壞的文化習氣;如歐洲清閒生活固然是好的,但阿根廷人過於悠哉閒散,及至於養成懶惰、好逸惡勞的生活態度(如視「渡假」為再重要不過的事),此也限制了阿根廷各方面的發展。

中午送別會結束,晚上另有一場內人兒時友人的聚會,大多數都是當時中文班的同學,我可以自由的使用中文和他們交談。他們和內人華語能力之所以都很好,在於小時候每星期六都上中文課,比當地同學少了一天的假日。這也要謝謝他們父母的遠見,堅持中文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孩子願意犧牲一天假期,持續學習和使用華語,使得即便在阿根廷生活長大,仍可以以流暢的中文溝通表達。

我以前的小學、中學同學保持聯繫無幾,但每次內人返國都會撥空與他們一聚,他們也都熱誠款待。聚會用餐後硬是「巧立名目」(如為慶祝結婚週年等),不讓我們出錢或共同分擔餐費,這讓我們感到不好意思,於此同時也感受到大家的誠摯友誼,讓人份外懷念珍惜。

在Carlos家,右邊是大女兒Roxana

ElenaCarlosWanda(由左到右)餐聚

在西方世界遵循古法

2017. 9. 1  Fri.
在西方世界遵循古法
停留阿根廷這幾天和岳父談話最多最長,過去只知道他厲害,但不知道他有多厲害,言談之間啟發我不少觀念。

談功夫拳術我自是門外漢,但一些做人做事的觀念原則,我倒是可以知道明辨。

現代人學任何東西總是要簡易好學、快速有效,拳術和氣功等亦然,更何況是在國外向洋人介紹東方文化。在這移民三十多年來教人打拳,岳父雖融入不少個人體會而有不同創新,但同時也強調「遵循古法」。

例如他沿襲過去「拜師學藝」的傳統,堅持進階學習東方武術,必須依照東方規矩;因為這不只是技能方法的傳授,還有風範、格調的形塑。正因為「藉拳練心」,「武德」自是首要考量,尤其習武之人倘若素行不良,自傷傷人將更重,因此規矩和紀律皆不可少。

除了「拜師」古禮,相對於簡單速成的風潮時尚,岳父教拳可說走得是一種「難行道」,強調身法準確到位,如此才能再學下一個動作,這也是嚴正、嚴密紀律的顯示,而不是隨隨便便苟且鬆散,也唯有這樣的學拳心態才能長長久久。

岳父對於現代人教太極拳不斷簡化頗不以為然,他認為太極拳中諸多重複動作,乃因其重要而重複,卻不能視之為多餘而刪減。而太極拳既是「藉拳練心」,心性磨練一是其中重點,但如果為迎合大眾過度簡化功法,未必足以提升到精神層次,達乎深度修身養性,而只停留在健身養生階段。

我知道教拳猶如「弘法」一樣,有時必須善開「方便」大門,「開權顯實」,但其中利弊得失亦要同時衡量,否則一味迎合亦有「方便出下流」之失。

當初是岳父奉老師王樹金先生之命而來海外教拳,教拳既是他職責所在,就必須謹守原則,如此不媚俗、不隨波逐流,甚至是「不知變通」,當然容易「曲高和寡」,更不用談名滿天下。不過這樣的「曲高和寡」,或也是一種「以『質』制量」的揀選、淘汰機制。

古代僧人或而西行天竺取經(如玄奘大師),或而東渡日本傳法(如鑑真和尚),岳父到西方世界教拳猶如後者,乃為教授拳藝弘揚國粹,倘若如此自是要「遵循古法」,堅持傳統之純正性,而不是順應當地人或現代人想法習慣,把既有傳統改造拋棄。

如此在西方世界教拳,相對於現實照顧更重於理想實現。如果是為了更好收入、更好生活而移民,大可以做生意賺錢,但如果是懷著理想志向,那當不能愧平生之志、自役口腹而從人事。

總之,岳父不輕易妥協讓步,謹守傳統以來教拳原則,不圖謀移民之生活享受而降格以求,這點讓人心生敬意。

2016年拜師儀式與先師追思會(Federico Winniczuk及Luis Beltran攝)
小Vicky長大後也要"拜師"哦!

「藉景寬心」


2017. 8. 31  Thurs.
「藉景寬心」
旅遊若要有一定深度,人數不宜過多,甚至人愈少愈好,可以有更高自主性、彈性或機動性,隨性自由安排行程而不需配合群體。

這次三天兩夜伊瓜蘇大瀑布旅行,雖不能說是深度旅遊,但應可以說是重點旅遊,把最主要的幾個景點走馬看花體驗一下。真正深度的旅遊不只要「行萬里路」,還要「讀萬卷書」,做足功課充實相關背景知識,如同進行研究一樣,包括觀察研考其地理環境、自然生態、動植物種類等。

雖然伊瓜蘇不是人一生非來不可的景點,但這沿路上確有不少拄着拐杖,甚至坐者輪椅、推車前來的老年人或行動不便者,因此若有機會來到南美洲,伊瓜蘇瀑布當是值得看看的;換言之,不需專程遠道而來,因緣許可當要順道一訪。

昨天走了快一天的路,今早全是自由時間,一直到下午一點二十分遊覽車接送前往機場,搭三點五十分飛機回到布宜諾斯市。因為是自由時間,所以心情相當輕鬆,從容用過旅館早餐,到附近景區步道悠閒遊走,快到中午時返回飯店,感受一下這五星級飯店的空間場域。

這讓我領會到旅行不只是戶外風景遊覽,旅館也是行程「享受」的一部份,亦即「食衣住行」都是旅遊的一部份。除非另有任務在身必須隨遇而居外,否則「渡假」儘可能擇選好一點的住所。

事實上,旅遊的每一個過程都是重要的,而不是一心只想到達某個目的地;畢竟漫長路途只為了十數分鐘的觀光似乎並不值得,重點應在於放鬆身心,我們只是「藉景寬心」而已。

不只旅遊,人生的整個歷程未必在於做了什麼,也在於如何去做;好比旅行不只在於去了哪個景點、看了些什麼,而是沿途中有哪些不同的心得體會,藉著旅遊讓自己抽離慣性生活型態,轉化心境而有新的領悟。

如此,「遊」不盡然是負面意涵,古代僧人之「雲遊四海」,或菩薩「遊戲人間」「常遊畢竟空」,以及莊子之「逍遙遊」等,都顯示了其在修道上的意義。

2017年9月2日 星期六

伊瓜蘇大瀑布

2017. 8. 30  Wed.
伊瓜蘇大瀑布
今天一早六點即起床,準備七點二十分集合到伊瓜蘇Iguazú瀑布。此岀水口瀑布群之宏偉壯觀是世界上名列一、二的,伊瓜蘇小鎮也因瀑布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每天十二架次飛機(聽導遊說日後會更多)飛來伊瓜蘇觀光旅遊。

伊瓜蘇瀑布群雖然百分之八十在阿根廷,百分之二十在巴西,但最好觀賞位置卻是在巴西邊界而不是阿根廷,因可遠觀壯闊瀑布全局;不過也由於絕大半在阿根廷,更能親身貼近大小瀑布。

瀑布區現為阿根廷國家森林公園,可近距離體驗生態多樣性,如各種動、植物遍佈其中。當然「重頭戲」是遊覽伊瓜蘇瀑布;逛完伊瓜蘇瀑布群除了驚嘆外,還有震撼,古人說「登泰山而小天下」,過往看到的很多瀑布都只能算是「涓涓細流」。

此外,這次親臨大瀑布也讓人有「瀑流灌頂」之感,一如甘露之洗心淨心,同時又壯懷激烈煩惱頓時一掃而空,親近大自然之「天人合一」此或亦是其一。

飛往伊瓜蘇

2017. 8. 29  Tues.
飛往伊瓜蘇
今天從布宜諾斯市搭機到伊瓜蘇(Iguazú),此地處於阿根廷最北,與巴西和巴拉圭交界,有著世界著名的伊瓜蘇瀑布。

飛機是十點五十五分,但前一天我們沒有說好幾點出門。由於時差我昨天一點多才睡,岳父叫我們起床時已八點半,我著急快遲到了想帶著早餐趕飛機,但看到大家都安坐著享用,我也放心跟著坐下來。

布宜諾斯到伊瓜蘇屬國內航程,機場離住家大概二三十分鐘。我們十點前出門,應可以順利到達,沒想到到路況不熟,加上交通標示不清,以及路人方向指示有誤,抵達時已超過十點半,航空人員不讓我們登機,我心想三天兩夜的旅程就這樣泡湯了。

伊瓜蘇是著名景點,所幸下午一點十五分另有一班次,於是在機場多待兩三小時,多花了補票的費用,以及自費原本旅行社代訂的第一天行程。

這次三天兩夜伊瓜蘇行可謂名符其實的「渡假」,也是這個暑假真正的旅遊,住高級旅館觀賞世界奇景。雖然一開始不甚順利,但都在「花錢消災」的範圍內,乃「不順中的大順」,也期盼接下來兩天一切都順利平安。
 
我們所在的旅館位在三國交界處,可看到兩條大河呈T字型流過,景緻視野甚佳。

親身實踐

2017. 8. 28  Mon.
親身實踐
這幾天最大的收穫是和岳父談天說地,由於精研太極拳,使得他對人、身體與自然有一定自己的體會,如在拳術的基礎下,他研發出一套氣功,而且不斷地改良、修正,每個動作細節都相當講究,若要學好他的拳術和氣功,沒有一定耐心恆心是很難到位的;甚至不只是耐心恆心,還需要「天份」,包括對身體的敏感度和敏銳度。

像我這樣成天讀書、思考和寫文章的人文學者,可以說是「頭腦發達,四肢簡單(四體不勤)」,沒有把握學會岳父的拳術和氣功,只能相信「勤能補拙」,花更多時間來揣摩領悟。

過去我花不少氣力研究心意識哲學,卻顧此失彼重心輕身,未來想轉向身體哲學的探討;一來年紀漸長,身體健康相較更為重要,二來身體是心性修養的基礎暨修行重要一環(如佛教「身念住」),近現代歐陸哲學(如現象學)亦回到身體、重視身體探討。

岳父重視「身體力行」,我卻長年「玄思奇想」,相信他的拳術氣功可以提供我探研「身體」的助益;只不過不能停留在概念上思考,因為唯有「親身實踐」才能思考的深與廣。

攝於阿根廷總統府前

平靜的一天

2017. 8. 27  Sun.
平靜的一天
因為阿根廷時差緣故,將近凌晨三點才就寢,錯過了今早內人與兒時同伴的家庭聚會;這段空檔正好可以和岳父暢談閒聊,順道請教他一些看法。如問到正處中壯年階段的我,有一股衝勁想做些什麼,雖不是處處與人爭勝,但卻不想被人看輕。他分享幾點看法我作了如下解讀:

一、腳踏實地
人不需在意虛名浮利,只管實實在在做人做事;只要腳踏實地默默耕耘,一生福報自來。

二、以靜制動
面對紛爭默然以對,以無聲勝有聲,而不需要起而對抗及至相爭相鬥,相互尊重、忍讓,彼此相安無事,自己也樂得輕鬆。

三、無愧於心
我們寧可自己吃虧,也不要佔人便宜;自己吃點虧依舊心安理得,但佔人便宜就睡不安穩心煩意亂。

四、學習優點看淡缺點
人世間沒有一個環境是完美的,與其期望外界順應自己,不如要求自己適應環境。對自己有幫助的學習起來、牢記在心,其它的不如意就釋懷放寬。

五、學藝在精不在多
人不需要貪多,而是要掌握菁華、要領;只要把握到精要精髓,保有耐心打好基礎工夫,之後才可能舉一反三,讓接下來的學習、創新更穩當順暢。

上述都是岳父人生經驗分享,頗覺受益良多。下午和內人朋友去市集閒逛,算是「舊地重遊」(可見2014. 8. 10   Sun日誌),就這樣平靜地過了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