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印順思想養分
「消慈」事件至今仍延燒著,讓人驚覺台灣怎會有不少人對慈濟心懷不滿,而這樣的不滿可分兩種,一是惡意的借故生端,唯恐天下不亂,一是善意的愛深責切,因為期望高所以苛責也多。
第一種惡意攻擊實毋須理會,乃其內在人格心靈之扭曲;但對於第二種,我們有必要虛心接受指教,展現出改變改善的誠意。
例如,前陣子看到一篇題為「對慈濟說些真心話」的文章,其中部份觀點值得省思(當然部份我覺得失之偏頗);如作者提到慈濟人大都對證嚴法師的《靜思語》如數家珍,琅琅上口,卻很少見到慈濟對尊稱師公的印順導師《妙雲集》的佛學巨著研讀探討──我認為此言不虛,即對導師思想有意或無意的忽略,會是慈濟的損失。
慈濟強調做中學、做中覺的篤實精神,令人欽佩;另外,重視「草根菩提」,以中下階層質樸志工為菩薩典範,也令人激賞。但以此為偏重,但不能以此為全部;意即,有所偏重但不能有所偏廢,而我們慈濟似乎偏廢了佛教教義的深研和探究,忽略知識性、理論性佛學的重要,而這卻是印順導師再三強調的。
我在慈濟受到很多啟發及感動,這是我在學術領域中體會不到的,由此而豐富、深化我的人生。但我同時認為,若僅僅是「動之以情」而難以「說之以理」,純粹由「愛」所激發,卻少了更高層次的理智引導、邏輯思辯,亦難以成就善行的寬度和深度。如此次「消慈」事件,對方盼與我們公開辯論,以理論理說清楚、講明白,但我們似乎多訴諸情感,盼以愛、以善來消弭對立。
「復興中國佛教,說起來千頭萬緒,然我們始終以為:應該著重於青年的佛教 ,知識界的佛教,在家的佛教。今後的中國佛教,如果老是局限於──衰老的, 知識水準不足的,出家的(不是說這些人不要學佛,是說不能重在這些人),那末佛教的光明前途,將永遠不會到來。」
以上是印順導師著作的一段話,其中「在家的佛教」,慈濟作得相當成功(而這也是導師認為最重要的);至於「青年的佛教」、「知識界的佛教」,我想應有進步的空間,如很多事可交棒給年輕人,使之有更多發揮空間,以及重視佛法素養及佛理的探究,如此慈濟未來發展應會有不同風貌。
對於印順思想為慈濟養分來源之可能,我已有拙文「印順學派與慈濟宗門」,感興趣者可自行參閱,茲不贅述;盼以此為慈濟改革提供小小淺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