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8日 星期三

略談兩種作意

2018.2. 23 Fri.
略談兩種作意
佛法初分有了義、不了義或真實/究竟、方便及權實等判攝,其中意涵雖未必一致,但大致表達有些法義是相契於諸法實相或法性(dharmata),直通於解脫之路,有些則是迂迴輾轉,間接通於解脫實現。

兩類佛法判攝,或可關乎「真實作意」(「如實觀」)與「勝解作意」(「假想觀」)兩種不同觀慧修持,如《瑜伽師地論》說:「勝解作意者,謂修靜慮者,隨其所欲,於諸事相增益作意。真實作意者,謂以自相,共相及真如相,如理思惟諸法作意。──可知「真實作意」是對一切法真實事理的作意,包含有自相、共相作意及真如作意,而「勝解作意」之「假想觀」重於投射和想像,於事有所增益,如「不淨觀」之遍觀身體皆是青瘀膿爛的形相或印象。

「真實作意」,如印順法師言,有「念出入息」之自相作意,觀「諸行無常」之共相作意,以及觀「一切法空」、「不生不滅」等之真如作意;[1]解脫之修行即有賴於此「真實作意」。勝解的「假想觀」雖能降伏、對治煩惱,但未必得以實現究竟解脫。或可說,絕大多數的宗教信仰,皆是建立在「假想觀」前提下開展而出,這在佛法中僅能視為「方便」。換言之,依佛教「見真實而得解脫」(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原則,凡不能觀及「無常」、「無我」、「空」、「緣起」等核心法義,皆難以真正言解脫。

兩類觀修、兩種作意,似可抉擇出了義、不了義或真實/究竟、方便及權實等之區別,甚至內明、外道之分亦關乎此。而真常唯心論暨佛性思想是否為究竟或方便法門,亦取決於何種作意;所謂「淺者修淺,深者修深」,如果佛性能深觀及空性,以佛性為空性,則佛性說亦可為「究竟」,反之則為「方便」。

同樣的,華嚴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法界緣起」,是否為婆羅門教「我即是梵、梵即是我」的變形,還是相契於阿含「此故彼、彼故此」的業感緣起,其中關鍵亦在於依據何種作意。

佛法作為一種智慧的宗教、覺悟的宗教,在於穿透表象、洞觀實相;佛法不共外道的特色,亦在於「如實觀」之「真實作意」,值得我們多加留意。


[1]《印度佛教思想史》(Y 34p402~4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