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3日 星期四

哲學競爭力

2018. 12. 8  Sat.

哲學競爭力

在凡事講求競爭的現代社會裡,競爭力(competitiveness)屢屢被強調,彰顯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意味著一切存在──植物、動物還有人,皆從爭勝中脫穎而出,續存活命。

 

這競逐爭鬥的觀念,對比於東方儒道佛傳統之「以和為貴」、「虛懷若谷」、「不爭」、「無為」、「無所求」、「無住」等哲學思想,可說是格格不入的。

 

只不過,「我不與世間諍,世間與我諍」,當洋人、洋文化頻頻「秀肌肉」,四處找人PK,我們又有什麼理由逃避退縮呢?當洋人斷言中國沒有哲學、不承認中國有哲學,認為不過是種文化傳統,或者僅是宗教信仰而已,而不能稱作哲學,我們又要如何回應,使中國哲學在世界思潮中昂首挺立,乃至屹立不搖?

 

這涉及東方暨中國哲學是否有「競爭力」的問題。

 

吾人不敢說東方哲學可以起什麼指導作用,但至少可以言啟發,在人類智慧的承襲創新中,東方哲學同樣是寶貴資產,有其不可忽略的意義價值。只不過,這不僅西方人未必知道,東方人也不見得珍惜重視。

 

現代化科學知識推陳出新,東方哲學研究者應重新省思自身的定位以及可能貢獻。過去釋道佛之間的論辯,乃至於釋道佛自身內部的爭論,已不能關起門來拌嘴爭吵,有時交付客觀外部人士(第三者)進行「國際仲裁」,以決斷思想史上的爭辯,或許也是值得考慮的,這也意味著東方哲學面臨著多元挑戰。[1]

 

面對科學來勢洶洶,加上西方哲學虎視眈眈,跨文化暨比較式的哲學研究進路將是未來趨勢,這幾年來我所著眼的亦在於此,盼能為東方哲學爭一口氣。[2]



[1] 在我的博士論文尾端曾表示:「現在的東方哲學研究,往往內部已眾說紛紜,不僅儒釋道自家因理解上的不一致而爭論不休,儒佛、佛道、儒道等之相互對抗、批判,也時有所聞;雙方在論諍中內耗彼此,而難以對外回應普世性的哲學問題。」(見林建德《道與空性──老子與龍樹的哲學對話》,臺北:法鼓文化,2013,頁389-390。)相對而言,未來東方哲學高低之判,已很難再唱高調自說自話,「介入」將是一參考指標,從回應哲學問題過程中,顯示各自思想之長短,也促進東方暨中國哲學研究的現代化、世界化。
[2] 我初步認為佛學是較為哲學競爭力的,其次是道家,再來是儒家,這應不只是「老王賣瓜」,而是在義理的深度和思辨性上,佛、道二家確實是深刻了點;但如果就文化主體性來說,那毋庸置疑的儒家自是有其中心位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