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靈魂說的佛學反思

2018. 12. 27  Thurs.

靈魂說的佛學反思

靈魂說多數人深信不疑,然佛教之「無我」卻否定了靈魂,這讓人難以理解、難以接受,包括神教的信仰者。意即,絕大多數的宗教都談靈魂,佛法之「特立獨行」,究竟是什麼理由反對之呢?

 

這是一個複雜問題,不能三言兩語道盡;從中也看出佛教的信仰特色。如佛教之重經驗、重理性,不輕易接受任何形而上預設,而靈魂可說是某種形上預設;如果直白的說,乃是一種虛構和想像的存有,而未必在經驗上為真,一如「上帝」的概念。

 

易言之,佛法之反對靈魂,猶如佛法之否定上帝,認為是信仰的存在,而未必是經驗界的事實。一如哲學家康德的三大設準(postulates)中有靈魂不滅、上帝存在,靈魂、上帝是一種假設性的存在(而且是必然、必要的假設),否則道德實踐無從成立。

 

然而,初期佛教重於身心經驗的直接覺知來滅苦,把重心擺放在靈魂、上帝等,無疑是「亡羊歧路」,弄錯方向而不能真正實現滅苦的目的,僅能暫時性得到安慰、舒解的效果,主要仍是「形象的滿足,偶像的崇拜,感情的寄託,權威的依賴」等,而(初期)佛法不以此為依歸。 

 

此外,靈魂、上帝等概念往往有「常見」預設,乃「自性見」的表徵之一,違背了「緣起性空」的正見。而且,靈魂、上帝等背後往往代表一種主控欲、宰制欲,可說是「我」的凸顯,亦與「無我」的教說背道而馳。

 

靈魂是神教信仰下的產物,佛法對「靈」持保留態度,在於其神秘、虛玄等內涵;如「靈」之字體結構所示,乃是一巫師上呈三個祭品來祈雨,而這樣的祭祀信仰,重理性的佛法自是不敢苟同。

 

當然,初期佛教之反對靈魂、力主「無我」,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輕易接受,包括佛弟子本身亦然;也因此,佛教後期之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佛性等思想大受歡迎。而如何適切運用如來藏教說,「不即不離」於其中,成了一重要課題。[1]



[1]對於如來藏等相關探討,已有拙文如下:〈唯心思想帶來晚近中國佛教之衰微嗎?──印順法師觀點之檢視〉《台灣宗教研究》、〈印順及聖嚴「如來藏」觀點之對比考察〉《台大中文學報》、〈印順法師「修心」就是「修定」一說之分析、詮解與反思〉《臺大中文學報》、〈試論聖嚴法師對「空性」與「佛性」之詮解與貫通〉《法鼓佛學學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