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2日 星期六

小詩(923)~(926)

2020. 2.21  Fri.
(926)
信仰之間
不是崎嶇路徑
通向同一頂峯
而是曲折港灣
依偎同一大海

(925)
學問廣又通
道心散漫中
忽西又忽東
到老一場空
(讀<>有感。)

(924)
草地
土地不屬於人所有
是小草擁有了土地
鋪蓋其上
環抱它、佔據它
土地所有權是草

(923)
心境穩若高山
心思深似大海
心胸寬如天空
心情淡雲輕風

淺談大乘三系

2020. 2.20  Thurs.
「無常唯心」?!
印順導師判攝大乘佛法有三個義理系統,分別為性空唯名、虛妄唯識與真常唯心,可知印順判教特點是以三個「唯」字──唯名、唯識和唯心作標示。

相對於此,太虛大師以法性空慧、法相唯識與法界圓覺來判攝,乃以「法」而引出法性、法相和法界各自的思想特色。而如印順所自述,大乘三系、三論是依太虛大乘之三宗說,兩者內容大體相同,只不過相對於太虛大師著重中國宗派,他則重於印度經論。[1]

就三系對比三宗,大概「法界圓覺」與「真常唯心」是最大的差異,其它兩者都有相互對應之處,如皆提到性空與唯識;而「法界圓覺」與「真常唯心」之定名不同,也看出兩人對如來藏思想、本覺說或佛性論的不同立場。

「法界圓覺」,若依字面初步理解,或可為「遍滿法界之圓滿覺悟」,而這自是體現出佛法的最高理境,太虛即以此為佛法之根本以及大乘佛學特勝所在。然而印順卻未必如此認為,反而以「真常唯心」(多少)偏離佛教無常、無我的基本教說。

從印順導師所判的大乘三系名稱來看,虛妄唯識及性空唯名可說是明顯的「同義反覆」tautology,虛妄所以唯識、唯識所以虛妄,一切都是心識所變現,如幻似化、虛妄不實。相似的,性空所以唯名、唯名所以性空,一切假名安立所以無自性、空性。性空唯名與虛妄唯識之間,原初理趣其實是一致的。

可知,性空和唯名兩者是等義詞,虛妄與唯識亦然,或可說性空、虛妄是一「分析」概念,從空性可以分析出一切唯假名的主張,虛妄之幻化可分析出萬法唯識,猶如三角形概念中析解出三個角或180度一樣。

然而真常與唯心之間卻未必盡然,真常重於永恆性,意味著絕對不變、恆常不變,唯心所指為自性清淨心或如來藏心,而重於根源性、本質性,如此的真常與唯心是否合於初期佛教的根本教說,恐不無疑義。

除非有唯心而不真常的可能,如所謂「無常唯心」,依著「三法印」的核心原則而開演,否則「真常唯心」仍易於啟人疑竇,認為是否為「梵化」了的佛法。

而「無常唯心」大致近於虛妄唯識,其中的唯心固然是「唯(清淨)心所現」,但或可取「畢竟清淨」之意義詮解,如《大智度論》所說「畢竟空即是畢竟清淨,以人畏空,故言清淨」,使之相應於性空的道理。只不過這樣的「無常唯心」不夠特別(「別教」[2]),恐難以引起絕大多數佛性論者的認同。

相關文章  佛法的四個核心



[1] 見《永光集》(Y 43p248)、《無諍之辯》(Y 20p125
[2] 如《如來藏之研究》:「緣起與空,唯識熏變,在《阿含經》與部派佛教中,發見其淵源,而如來藏(即佛性)說,卻是大乘佛教的不共法,是「別教」。」(Y 39pa1

小詩(918)~(922)觀呼吸五首

2020. 2.19  Wed.
(922)
沒有浪費時間
只有忘記呼吸
呼吸當下就是時間
Time is our present breath.
(阿姜查如是說…)

(921)
生理學上
呼吸是生命現象
在佛法上
呼吸是信仰狀態

好好的、重重的
多看衪幾次
衪必指引你

(920)
「人中」
鼻子在五官中
呼吸在身體中
感知收發於中
人真實的活著

(919)
持息念
幸福
遠似天邊
近在眼前
眼觀鼻
從呼吸中找幸福

(918)
在生活中呼吸
七分生活、三分呼吸
呼吸是為活命

在呼吸中生活
七分呼吸、三分生活
活命是為呼吸

自由民主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2020. 2.18  Tues.
民主與健康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如星火燎原般擴散至今,然北京政府早在1月初已掌握武漢景況,卻直到121日才正式公告消息,兩天後隨即封城;只是失去第一時間當機立斷,後續一切防制就倍加困難。

這錯失時機不能不說是專制政權所帶來的苦果。12月爆發時,李文亮醫師已於12月底透過群組廣發病毒訊息,卻被以散佈網路謠言、嚴重違反社會秩序「以法辦理」,強迫簽下犯罪承認聲明,還得保證不會再犯。

李文亮之說真話、說實話,而且是有利於公眾社會的話,不只沒有「洞燭先機」的奬賞,反得到告誡訓示的懲罰,等到疫情一發不可收拾,眾人才意識到李文亮所言不虛也,不過一切為時已晚。

一個社會即便不能讓人暢所欲言,至少也要給人「暢所當言」的空間, 尤其像李文亮醫師這樣具有一定教育水平及專業素養,當局何以草率的以散佈謠言等斥之?

事實上,不只在疫情的防制上,任何關乎公眾利益之事,儘可能資訊透明,在第一時間公告訊息以及公開討論,讓不同的人表達看法、抒發意見,使有利於公共事務的正向發展,而這也是多元文化、開放社會所必須。

固然社會主義之集權統治,可能有其上令下達的制度優勢,如中共官方引以為豪「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僅花了十天時間迅速完工啟用,但種種雷厲風行的措施,不也是一種「亡羊補牢」,相對付出的代價恐更為慘烈。

李文亮生前被警告仍説:「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該只有一種聲音」,換言之,「只有一種聲音的社會是不健康的」,或者「一個不健康的社會只有一種聲音」;如此也意味著自由民主是較為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者自由民主的體制、得以說真話,乃有益於身心健康。

在這場「戰疫」中,李文亮不只是一名殉職的醫師,也成了另類的「烈士」、威權政治下的犧牲品,而他亦可說以「死諌」形式為大陸同胞爭取民主自由。

在我們為肺炎疫情戒慎警覺時,也要想到自由民主果實的可貴,寄望疫情儘速降溫,大陸民主化早日實現。

刊於 

小詩(914)~(917)

2020. 2.17  Mon.
(917)
訪視志工
一群良善的人
懷著單純的心
尋著苦難聲音
陪伴與聆聽

(916)
在慈濟說話
說讓人歡喜的話
卻不是阿諛奉承
也不是歌功頌德
而是為
人間的美善
世界的祥和

(915)
菩薩之所以偉大
不在其人
而在信仰
是信仰讓人偉大

(914)
菩薩之光
燈點亮
放出光
要人看的不是自己
而是它以外的一切

菩薩亦然!

哲學思想 vs. 知識學問

2020. 2.16  Sun.
哲學思想 vs. 知識學問
哲學史研究與哲學探究有一定之同,哲學史家必須嚴謹,一如歷史學家之重於史實、實事求是,然而哲學家卻未必盡然。太過要求哲學家嚴謹,猶如要求藝術家按部就班、按理出牌一樣,多少扼殺了藝術家的創意。

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等人論述的嚴謹度,依現今學術標準來說問題重重,但他們卻是華人世界公認的大哲,倘若要求他們寫出「中規中矩」的學術論文,依樣畫葫蘆寫出樣版式文章,大概顯現不出什麼深刻見解,而易流於平庸化、制式化乃至呆板僵化。

這也可見哲學家之思想與學者之學問是不同的[1],前者重於主觀的創造想像,以及新意的發揮,後者則是客觀的知識研究,重於原意、真意的呈顯。哲學家、思想家或多或少有一些藝術家的特質,創新是亮點或特色所在,難免要狂放不羈、不拘小節。然而,偏偏學術研究之嚴密性著重於細小地方,包括遣詞用字之精細要求。

創造性的哲學家一如藝術家,往往是天生性情使然,依著一定的才情展現個人的哲思,多少顯得與眾不同(「出格」),有時著作和人格合一,過得是哲學的生活,一如藝術家依著藝術天分過得是藝術的生活。

哲學的天地是寬廣的,學術工作只是其中一部份,雖然「人在江湖」必須適應相關遊戲規則,但始終要知道,哲學當有更高深的境界,關乎終極價值的意義探索,亦即是「求道」,哲學家亦是求道者,吾人也應從這個向度來理解哲學、探討哲學。

相關文章 哲學的氣質



[1] 如印順導師對比他與太虛大師之不同,曾提到:「正因為我有客觀研究的傾向,所以不能同情於這樣的結論──虛大師所說,是思想而不是學問。」《無諍之辯》(Y 20p225

小詩(910)~(913)

2020. 2.15  Sat.
(913)
慈母&遊子
細細的手
織出
綿綿的衣
只因愛心

暖暖的身
走出
長長的路
不忘孝心

(912)
真假對錯
真金不怕火煉
假經不起考驗
對不需要辯解
錯辯解也無解

(911)
本是同根生
手握斧頭的柄
猛力砍樹
痛得不只是手
還有木柄

(910)
當一稱頭主管
不能不出風頭
因為正處於風浪尖頭

當一稱頭主管
不能太出風頭
因為隨時可能被砍頭

2020年2月15日 星期六

小詩(906)~(909)夫妻之愛四首

2020. 2.14  Fri.
 (909)
水火交融
不用愛太多
只愛一點點
細水長流

不用愛太多
只愛一點點
星火燎原

(908)
婚前
兩眼全開
一眼看穿

婚後
有眼無珠
眼裡西施

(907)
他的愛
在白晝潛伏
在黑夜顯露
柔軟而堅定
滋潤了她的身心

(906)
每個小孩
都是愛的化身...
上帝之外
還有父母
哦!應該說是夫妻

(紀念2020. 02.14西洋情人節以及結婚八週年)

「慈濟學教研中心」成立了

2020. 2.13  Thurs.
「慈濟學教研中心」成立了
「慈濟學教研中心」今天在慈濟大學人社院校區啟用,證嚴上人親臨主持揭碑儀式,可見這是慈濟志業一大盛事。印象中,十三年前慈濟大學人社院遷校落成,上人並沒有蒞臨揭幕,足見「慈濟學教研中心」一事之慎重也。

就我的初步認識,「慈濟學教研中心」大致有了兩個目的一是對外弘化,即透過學術研究的方式推廣慈濟經驗二是向內扎根,整合相關教研人力,深化慈濟經驗的永續發展

就教學和研究兩個向度來說,向上創新、也要向下傳承,既開拓慈濟經驗模式的多元發展同時也積極培養承先啟後的人才。

慈濟大學從醫學院起家,隨著人社院、教傳院之設置而為一綜合性大學,如今「慈濟學教研中心」成立,更顯人文思想研究的拓展與教育的延伸。尤其「慈濟學教研中心」與我所任職的宗教所關係密切,宗教所猶如長了翅膀,未來得以飛得更高、飛得更遠;因此展望未來前景發展,著實讓人感到光明希望。

「慈濟學教研中心」的英文是Educ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for Tzu Chi Buddhism,所用的是慈濟宗、慈濟佛教(Tzu Chi Buddhism),而非慈濟學(Tzu Chi Studies)。作為佛學研究專業的我,「佛教」(Buddhism)一詞讓我倍感親切,也隱隱約約感到日後大有可為。

歷史上之禪宗、淨土宗以及天台宗、華嚴宗等宗派,在現今通行的英文譯詞,亦分別以Zen Buddhism(日本禪)、Pure Land BuddhismTien-Tai BuddhismHua-Yen Buddhism等稱之,如此不只標示出宗派名稱,也清楚以佛教作定位。

而今以Tzu Chi Buddhism來指涉慈濟(不管是慈濟學、慈濟宗、慈濟宗門等),可知「為眾生」外,更也是「為佛教」;換言之,教研中心之設立亦在於「為佛教」,如此也涉及自家宗派的義理(「宗義」)探討,顯示慈濟諸多面向之研究可能。

35年前慈濟醫院草創時,一群年輕醫師懷著理想來到花蓮,心理懷抱的不只是「就業」,而且更是「創業」;如今「慈濟學教研中心」設立,或多或少讓我有相似的感覺。

總之,「慈濟學教研中心」成立了,當硬體到位、材料備齊,接下來就是軟體的開發與論述的開展;也期盼宗教所師生們在眾多資源挹注下,能作出讓人為之亮眼的成果。

相關報導  慈濟大學「慈濟學」 教學研究中心揭牌啟用


「寬以待人」

2020. 2.12  Wed.
「寬以待人」
人與人之間或有緣或無緣,隨之而生有不同的恩怨情仇,在任何時間、任何地域交織著。

學術界是一社群,亦有其「江湖恩怨」。雖然讀書人知性智力發達,但飽讀詩書不代表人品高尚,相對的理智發達有時看得更細、算得更精,也因此「理來情無存」,對立情勢反倒比一般嚴重。

如大學各系所老師同仁之間,感情和睦的固然不少,但人事上的紛紛擾擾、你爭我奪,恐怕是更多的。

受過學術訓練的人,每個都知道要客觀、公正、中立、超然等,但學者畢竟還是人,個別的私心偏好依舊存在,也因此學術審查是看優點、還是看缺點,往往在一念之間。

如此,學術界論文或研究計劃送審,運氣也是關鍵之一,送到誰手上有時就決定了最終的結果。只不過,學術產業不像商場企業以「利」為重,不該是對立關係,而應多一點合作;或者存在某種競合關係,既競爭又合作、既合作又競爭。

也因此,雖然我們曾在學術審查上吃了悶虧,但等到有機會審到對方時,實也不用「冤冤相報」。相對的,轉個念氣度寬闊,「一笑泯恩仇」,寧可他人負我、我不必負他人,始終抱著與人為善的心境。

雖然你的善意可能被視為是婆子氣,或甚至是一種軟弱,且如此之善意對方也未必知道,甚而不見得領情,但至少自己心理是坦蕩蕩的,而這也是佛法「不爭」的美德。

事實上,不與人爭的核心意旨,在於人世間沒什麼好爭的──諸行無常、生命是苦,想到佛法此些教導,一切都變得微不足道。而且,人不會因為自己的善意回應就降格,亦不會因為自己的惡意相待就受益。

心懷菩薩道的行者,慈悲與忍辱是應有特質,天下沒有不能接納的人,也沒有不能承受的「逆增上緣」。如此,「以德報怨」,甚至是「仇將恩報」,成了菩薩行者不得不的選擇。

人文的學術工作是自己的事、個人心甘情願的事,一切苦樂當操之在己、亦反求諸己,而不是取決於人。此外,「寬以待人」亦是對自己的信心,這信心不只是學術能力的自我確認,還有對佛法教導的信心。

總之,面對審查案,把私人恩怨放一邊,在「無知之幕」下做所該做、為所當為,使能無愧於心。為學固然重要,做人更是需要,求道亦為首要,每個人活著都對自己的業力負責,只要心安理得,一切自有因緣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