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是龍樹菩薩《中論》〈觀四諦品〉的著名偈頌,貫串了「因緣」、「空性」、「假名」和「中道」四個核心概念,在佛教思想史上有著重大意義,如天台智者大師依之而發展出「一心三觀」。
就印順導師的詮釋,「緣起中道」是《阿含經》的核心教導,而「性空假名」是《般若經》的重要法義。就中觀學而言,「緣起中道」與「性空假名」兩者乃二而一、一而二,龍樹菩薩的偉大貢獻之一,即在於標示「阿含的緣起」與「般若的性空」為一致理路(如此偈頌緊接著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緣起中道」是佛法「縱貫軸」之串連,「假名空性」是「橫切面」之統攝,此如印順導師之製圖(《空之探究》,頁257):
「假名」不只是認識論也是語言哲學,一切的認識不過是名言安立,假藉名號所成,因此實無自性可得。「中道」是關乎實踐,或者佛法所說的修行,如遠離苦樂二行而依中道生活方式即是。「空性」否定自性存在,否定本質、本體和實體,當是屬於本體層次的形上論議。
根據梵文佛典的語法結構解讀「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得知「假名」與「中道」所指為「空性」,而不是直指「緣起」,但既然「空性」是描述「因緣生法」,如此「假名」、「中道」亦不離「緣起」的指涉。
以我哲學系粗淺背景的哲學詮釋,「緣起」是現象描繪,或者進一步說是依現象所揭示的實相,而這樣的「緣起」真理,下開出「空性」、「假名」和「中道」三個義理面向。其中「空性」是形上學層次,「假名」是認識論或知識學領域,而「中道」則是倫理學或道德哲學向度。緣起之三大哲學開展,姑可以下表示之(註):
形上學、認識論和倫理學是哲學系必修科目,不只分屬於哲學學門的重要主題,也是一切哲學問題的基礎分類,分別關乎「有什麼」(有沒有)、「是什麼」(是不是)以及「做什麼」(對不對/好不好)等探討;而中觀學之深具哲學性,給人相當的指引與啟發,亦由此可見。
註:謝謝葦琳同學協助製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