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中觀、唯識
──極初步的推想
如拙文<智慧的宗教>所述,凡涉及與思想、觀念、見解、認知等相關的,在佛法中不是以放第一、就是擺最後。而這實相應於「十二因緣」之「無明為首」的基調,如此而有貪瞋痴煩惱、種種苦痛,「無明為首」與「八正道」之「正見為首」有著相契相應的理路;佛陀之為無上正等正覺,以圓滿覺悟來標示佛陀的偉大,亦顯示智慧為信仰主軸。
中觀、唯識是大乘佛法兩大智慧系統。雖然中觀、唯識思想論爭自古有之,但中觀、唯識之不同定位,或在於肩負使命的別異。
若依《解深密經》的說法,不同的只在於「說法方式」,而未必是「說法內容」;亦即空性思想與唯識理論未必是義理本身之別,而是表達上的差異,「顯了相」與「隱密相」的對比,兩者思想性格的不同或在於法義的展演方式。
中觀學不在知識建構和心意識現象的細緻描繪,而是就總體的原理原則提出佛法的正確認識。中觀學之智慧顯現是透過遮除與破斥,而唯識之知識建構乃藉由分析與推論,方法和形式上雖有不同,但一切皆為標舉諸法實相。
雖說中觀重於智慧,唯識則是知識,但智慧與知識未必是截然二分。因此更正確的說,唯識學是以知識性的方式(如分析論理)來展現佛法的智慧,中觀學在揭示智慧歷程中,亦形成一套特有的知識型態。
總之,唯識重於解釋學、詮釋意識濃厚,法義詮解中看出知識化或知識建構的過程(如「量論」之發展),建構認識的同時亦在形成智慧;相較於此中觀學卻在於知識解構,而解構的目的亦是為了智慧的體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