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5日 星期日

佛性說和正念禪

2020. 3.12  Thurs.
佛性思想與正念禪修
如來藏說或佛性思想不只曾在古代引起質疑,近現代亦時有批判本覺思想的浪潮(如日本「批判佛教」),認為如來藏是「梵化」傾向的佛法,甚至違背佛陀的原初教導,或而認為自性清淨的唯心思想,在佛法修行上偏重於修定而未必是修慧。

姑且不論如來藏說理論教義的優缺真假,不可否認的其方便教化仍貢獻顯著,畢竟相對於「諸法皆空、空亦復空」等立論,「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之正面表述,在直覺上更符合一般人的想望。

此外,如來藏暨佛性論只要適切理解詮釋,對於修行依舊大有助益。換言之,佛性思想未必只限於信仰依靠,固然「大信心者即是佛性」,但善巧轉化運用於修行,亦可收實際法益。

如以佛性為覺性,佛性本具意味著常保清明覺知,在日常生活之語默動靜,隨觀身口意、六根或身心,行住坐臥保持靈明知覺。

不管是阿含「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或者禪宗「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乃至於「平常心是道」等,都顯示佛法正念覺知的核心教導,要人回到自心,「即心即佛」,當下每一念心明白覺知,而這即是正念禪修的要訣,進而通往「唯一的道路」。

如此,佛性常住意指正念常在,包括本來面目、本自具足、本來清淨、本自圓滿自心作主等,皆是要人作得了心的主人,「靈山只在汝心頭」而不假外求。且由佛性之大信心,依信心引發精進力,保持正念、正定,及至於智慧的開發,不也相符於「五根」、「五力」的修行法目?

可知,佛性意味著大菩提心、明覺之心、清淨心和大覺悟心等,所重不再是心之體而卻是心之用──弱化本體預設而強化修行作用。如此佛性說亦應當大力推揚才是;藏傳佛教在國際弘法上蓬勃發展,我想這或也是原因之一。

總之,佛性思想是否為正知正見?如來藏說是否為了義說?雖然實然的理論上有所質疑,但應然的實踐上未必一定如此,其一即在於詮解之取角。若以佛性即覺性,以「明相應觸」之正知正念的應用、善用,佛性說不只重要而且必要,而在佛法修學和弘化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