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5日 星期日

「大小共貫」

2020. 3.8  Sun.
「大小共貫」
阿含佛典的核心旨趣,一如《般若心經》所云:「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相對於此,大乘佛法或可說:「徹見人法二空,證無上菩提」,如般若經教所著重的即是。

「解脫道」觀自身苦發出離心修三學、斷煩惱,「菩薩道」觀眾生苦發慈悲心修六度、證菩提(或者「菩薩道」觀眾生苦發菩提心修六度、證佛果),前者強調自性(或自我)的破除,而後者著眼利他的完滿。

然聲聞與菩薩不是所見之不同,而主要是廣度的區別與深度的差異。

聲聞於緣起世間觀諸行無常,即緣而起之生滅變異(生滅),了知一切法緣起無自性(即無常、無我);菩薩重相依相待之緣起,一切即緣即起相依相待(不生不滅)亦為無自性空。兩者內涵主軸看似不同,其實是一脈相承,大致只是說的方式的差異,如一重於「生滅」、一重於「不生不滅」。[1]

可知,聲聞了知緣起無自性、破除我見而實現解脫,但菩薩通達緣起相關性(亦也是無自性)、生起大悲而廣為利他。前者依智慧證得涅槃,後者依智慧廣行方便,兩者的交集在於無漏智慧,而這正也是佛法教導的關鍵特色。

相關文章  印順佛學之「大小共貫」


[1] 如《大智度論》所說:「觀無常,即是觀空因緣;如觀色念念無常,即知為空……無色相即是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