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4日 星期四

智慧的宗教

2018. 10.3  Wed.

智慧的宗教

在佛法中,「智慧」往往排列最後而「壓軸」,如「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之「慧根」、「慧力」,包括「三增上學」之「慧學」、「六度」之「般若」,皆以「智慧」為終,可知不管是解脫道或菩提道皆是以智慧的覺悟為終極關懷。

 

「智慧」名列最後同時也排序第一,如「八正道」之「正見為首」,以及「六度」之「般若為導」,足見觀念、知見、思想等在佛教的特殊地位;因此佛法不只是「信」而已,更是一種覺悟的信仰,解脫不是「因信得救」,而卻是「以智為度」──「般若波羅蜜多」Prajñāpāramitā

 

如此之智慧宗教就有其特點,而截然不同於其它宗教;如宏印法師所言:「學佛不是形象的滿足、偶像的崇拜、感情的寄託、權威的依賴;學佛是心靈的淨化、生命的解脫、福慧的圓滿。」

 

這讓我們有兩點反思和啟悟:第一、宗教信仰的功能不正是形象滿足、偶像崇拜、感情寄託、權威依賴?然而佛教作為一種覺悟宗教,卻不是如此、不能如此、不只如此,而更強調的是心靈淨化、生命解脫以及福慧圓滿。然而標榜高度理性和自力的佛法,未必為一般人所容易接受,因為大多數仍嚮往感情寄託、權威依賴,甚重於神秘加持、神通感應等,如此佛法未必迎合或適合於絕大多數人。

 

第二、佛法未必迎合或適合於絕大多數人,此時「方便」(upāya就顯得重要,否則曲高和寡、劃地自限,無疑自絕於廣大眾生,而無法發揮利濟群生、拔苦與樂的效用。

 

此外,「方便」也是一種智慧測試,必須融通、調合聖俗之間可能的弔詭與張力。如此更確切恰當的說,學佛「不只是」形象滿足、偶像崇拜、感情寄託、權威依賴,而未必直言「不是」,有所「自覺」的行善巧方便來適應眾生需求,讓佛法的智慧光芒得以普照、廣闊和長遠。 


如此也對應到大乘佛法「上求下化」的特質,既要智慧上求甚深佛法,但同時也要慈悲下化苦難眾生;可知智慧和慈悲乃密不可分,深徹的智慧離不開慈悲,廣大的慈悲也離不開智慧,足顯大乘菩薩道「悲智雙運」、「悲智雙全」的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