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大智度論》
2018年10月13日 星期六
被遺忘的佛陀
2018.
10. 12 Fri.
被遺忘的佛陀
有些人質疑:信仰佛教的區域或國家,如西藏、斯里蘭卡、緬甸、不丹、柬埔寨、泰國等地,都不能算是先進強大的國家,甚至是貧窮、落後的,在政治上不見(或少見)正義、平等、民主、自由、法治等的追求和重視,對知識的研發與創新(如科學知識)也遠遠不及。相對於此,歐美以基督宗教為主的國家卻生活富裕、國力強盛。對此,我初步思考或有以下四點可能:
二、信仰是一回事,實踐又是另一回事。佛教信仰有權有實,多元多方;倘若以方便法門為重,佛法真實義、佛陀本懷難以顯揚(如菩薩法門),佛教理想的開展與落實亦受到限制。
三、佛教信仰如同其它宗教信仰一樣,旨在照顧苦痛、苦難的人,而這些受苦的人,往往是社會中最底層的,教育背景和文化水平不算太高;而好的信仰被程度不好、資質欠佳的人信到了,為了迎合他們、投其所好,好的信仰也難以真正好的起來。[1]
四、相對於宗教信仰因素,其它包括民族性、歷史背景、政經形勢、環境資源等成因也必須考慮進來,而不是只有單一原因。
歐美西方國家雖沒有信奉佛教的悠遠歷史中,然沒有菩薩之名,卻有菩薩之實。如民初太虛大師遊化歐美,發表《西來講佛學之意趣》說:「歐洲今富聖人之才而缺聖人之道,吾人今有聖人之道而乏聖人之才。有道乏才,即不足證其道;富才缺道,則不足以盡其才。得聖人之才以授聖人之道,是為吾至歐講佛學之總意趣。」
國力之強弱不只在於「聖人之道」的有無,而也在於「聖人之才」的有無。東方佛教國家可說少了「聖人之才」,也因此縱有「聖人之道」,各方面進展仍舊落後;相對的,西方基督信仰之國家雖未必有「聖人之道」,卻人才濟濟、不乏「聖人之才」,也因而強盛起來。一些信仰者奉行基督宗教的「使徒」精神,犧牲、奉獻以及無私大我,包括原有的積極進取、冒險犯難等民族性格,亦使得爭取民主和拓展科學上長足領先。
倘若大乘精神能弘揚開來,菩薩人才多而優異,不只佛教本身興盛,以佛法信仰為主的國域亦自是強大。所以佛教信仰無助於民主、科學的推展,甚而妨礙之,應仍待商榷。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