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大智度論》
2018年10月26日 星期五
思想翻轉
2018. 10. 23 Tues.
思想翻轉
從事哲學教育和思考訓練,試著跳出既有的思考框架是我對同學常有的勉勵,尤其從事研究工作更應如此,其中也包括宗教研究。
宗教徒研究自身宗教,常因為自己的信仰背景,不知不覺的「自我感覺良好」;因此如何「出乎其外」來重新看待信仰問題,成為一重要的練習。
如佛教徒之研究佛教,不只是從自身信仰來看佛教,也要從「異教」觀點來看佛教,如從基督宗教的立場來看佛教。
視域切換、觀點轉借,思索的面向和理解的角度才會更寬廣,否則劃地自限,愈虔信使得心胸氣度愈是狹隘。
這不只是不同宗教間要「角色互換」,包括佛教內部之間亦有必要轉換視角。如慈濟人之研究慈濟,有時也要跳出原有思維慣性,如試著從佛光人、法鼓人的角度來察看慈濟。
同樣的,佛光山、法鼓山等不同宗派追隨者,亦可以試著以其它可能的身份立場,來重新省思或檢視自身信仰。而這以「他宗」觀點看待「自宗」,亦是一種「思想翻轉」,否則容易「私心自用」而有所偏失。
事實上,「宗派」只是一種方便,從「他宗」來看「自宗」之「將宗比宗」,互相觀摩、彼此切磋,應有助於進步的可能,否則只是深陷「自戀」之中,甚而自我迷失。
我想這或也是太虛大師「不作一宗一派之徒裔」一種可能的意涵。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