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動態的真理觀

2017. 10.08  Sun.
動態的真理觀
《大智度論》以「四悉檀」總攝一切佛法,[1]在「四悉檀」架構下,一切都是真實的佛法。如《大智度論》〈序品〉云:「四悉檀中,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皆是實,無相違背。佛法中,有以世界悉檀故實,有以各各為人悉檀故實,有以對治悉檀故實,有以第一義悉檀故實。」[2]

然而,在《大智度論》〈序品〉同時又表示:「除第一義悉檀,諸餘論議,諸餘悉檀,皆可破故。」[3]意即只有第一義悉檀才是真實的佛法,不可壞破,其餘各悉檀皆可壞破。而什麼是第一義悉檀呢?《大智度論》〈序品〉:「第一義悉檀者,一切法性,一切論議語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別破散;諸佛、辟支佛、阿羅漢所行真實法,不可破,不可散。」[4]也就是說,第一義悉檀是超乎名言概念、論議分別,而為諸佛、辟支佛、阿羅漢所親身體證的諸法實相境界,唯獨這甚深不可思議境界,才是第一義悉檀。[5]

換言之,第一義悉檀是最高、最究竟的真理,但卻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說、不可言詮;相對的,其它三悉檀皆可說、可言詮,卻不是最究竟的。

如此,在《大智度論》中,一者肯定這「四悉檀」皆是實、無相違背,一者卻只承認第一義悉檀是實,諸餘悉檀皆是可破的;這裡可看到佛法「動態」辨證的真理觀暨判教觀。

一如龍樹《中論》〈觀法品〉:「一切實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6]可知在佛法方便開展的過程中,可以正向肯定一切法,也可以反向否定一切法,亦可以既肯定又否定一切法,也可以非肯定非否定一切法,充份發揮「法無定法」的特色。同樣的,嘉祥吉藏的「四重二諦」亦表達相似的動態立場。

可知,佛法「實性」之有無主要是功能性、實用性取向的,如《大智度論》說「對治悉檀」之法的有無,在於「對治則有,實性則無」,[7]因產生對治的實效功用故說它為有(相對性的有),但在終極向度上則不認為是絕對恆存的。

這也如印順法師所表示的,最高的理境──般若波羅蜜,乃通達緣起、空、假名和中道,這雖是第一義的,但第一義以外的各種佛法暨部派異義,亦都有其相對的真實性,而都可視為是真理,如此才能於一切法門無所礙。[8]這除了可以看出「法無定法」外,也可以知道「法無高下」、「法法平等」,一切都是「應病予藥」,藉由不同藥療治不同病。

換言之,佛法原是「一味」,目的只為治病──貪瞋痴的三毒之病,對症下藥的處方就是「緣起」和「空」正見;但眾生拗執難調,「良藥苦口」,此時必須不斷調配藥方變化口味,使得容易入口,在病人身上發揮實效,如此「變味」的處方也成為「良藥」,因此亦稱之為「實」。反之,再怎麼樣好的特效藥,病人若置之不理一切仍舊枉然;可知自絕於病人之外的藥,終不成其為「良藥」。

如此,「四悉檀」雖以第一義悉檀為究竟真實,但不是代表只有第一義悉檀才是真實,而卻「皆是實,無相違背」;印順法師即依《大智度論》之「四悉檀」通攝一切佛法為佛說。


總之,脫離人的主觀因素來客觀判攝法義(依修行而得究竟來說),唯第一義檀是究竟真實,但從「應機說法來說,一切是如實說」[9];如印順法師所言:「第一義悉檀真實不可破;如方便的應機設教,有相對的真實意義,所以前三悉檀也可說是實了。」[10]可知佛教的智慧是靈活的,不斷輾轉辨證的動態過程,領略到這點才能深得佛法箇中妙趣。
[2] (CBETA, T25, no. 1509, p. 59, b20-24)
[3] (CBETA, T25, no. 1509, p. 60, c12-13)
[4] (CBETA, T25, no. 1509, p. 60, c7-9)
[5] 如《大智度論》〈序品〉又云:「過一切語言道,心行處滅,遍無所依,不示諸法。諸法實相,無初、無中、無後,不盡、不壞,是名第一義悉檀。如摩訶衍義偈中說:「語言盡竟,心行亦訖;不生不滅,法如涅槃。說諸行處,名世界法;說不行處,名第一義。」(CBETA, T25, no. 1509, p. 61, b7-13)
[6] (CBETA, T30, no. 1564, p. 24, a5-6)或者《大智度論》卷1〈序品 1〉:「一切實一切非實,及一切實亦非實,一切非實非不實,是名諸法之實相。」」(CBETA, T25, no. 1509, p. 61, b14-15)
[7] 《大智度論》卷1〈序品 1〉:「對治悉檀者,有法,對治則有,實性則無。」(CBETA, T25, no. 1509, p. 60, a15-16)
[8] 《印度佛教思想史》:「如得般若波羅蜜,也就是通達緣起即空即假名的中道,那可說部派異義,都有其相對的真實性,於一切法門無所礙了!」( Y 34p138
[9]《印度佛教思想史》:( Y 34p126)
[10]《印度佛教思想史》:( Y 34p127)

養不教父之過

2017. 10.07  Sat.
養不教父之過
小女在外頭通常都很乖巧,對陌生或不熟識的人保持「警戒」狀態,眼神專注觀察許久,知道來者良善後才會敞開心懷和對方自在互動。

相對於此,小女在家裡顯得很隨意任性,對我們時而隨便,乃至於放肆、沒禮貌;雖不至於無法無天,但有時讓人不甚舒服。這固然顯示親子間的親近親密,而不需要太多禮節禮數,但倘若因此恃寵而驕卻是相當不好的。

孩子對父母亂發脾氣或任何「無禮(理)」舉措,這應是親子互動間的一種「警訊」,爸媽本身也要檢討──是什麼原因讓小孩騎到自己頭上去呢?

就像任何人際關係一樣,親子關係也是人際關係的一環,應對進退的取捨拿捏,仍需要一些自我反思和檢視。猶如絕大多數父母一樣,因為疼愛而過於溺愛,讓小孩以為他/她可以對父母予取予求,乃至為所欲為,這應是教養上出了問題。

換言之,父母對小孩之愛的表現,若得不到他的感恩和尊重,反而視為理所當然,這樣的愛可能就存在問題。因此疼愛小孩的同時,父母如何保有尊嚴、贏得尊敬,乃是父母要學習的功課。

西方諺語:「省下了棍子寵壞了孩子」(Spare the rod and spoil the child.),看來實有其理。這固然不是走「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的老路,而是該嚴肅、該扳起面孔告誡時亦當不假辭色,讓他/她知道「目有尊長」;如此適時適度起扮演「嚴父」角色,對我而言應是重要的。

「身不由己」

2017. 10.06  Fri.
「身不由己」
證嚴法師表示未來她也要捐大體,給醫學院進行臨床模擬手術教學,認為許多的弟子都做到了,相信她以後也能做到,她表示:「我先說,他們先做,未來換成我也應該能夠做到。」

 證嚴法師一向以身作則,作弟子們的表率,不叫別人做自己做不到的事;她「以身示範」大愛無私,著實令人景仰敬佩,也是廣大慈濟人緊緊跟隨的原因。而這「捐大體」亦顯示佛教暨證嚴法師的「身體觀」,如視生命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擁有權,當「臭皮囊」還在的時候,盡可能為天下人付出,到了最後時刻也奉獻給任何需要的人,「化無用為大用」。

 誠然,菩薩重於「捨己為人」,如《無量義經》云:「頭目髓腦悉施人」,佛典也記載佛陀過去生「割肉餵鷹」、「捨身飼虎」的菩薩範行,證嚴法師亦以此心志自期自許。 

然而證嚴法師心願如此,但實際上未必容易成事;因為在慈濟人心目中,基於對證嚴法師的敬愛尊崇,她的身體已不是一般人的身體,而具有一定的宗教意義,身體的背後包含「神聖性」象徵,牽動數十萬乃至數百萬信眾的心,難以被等閒視之。 

換言之,眾生往往執相而求,一如撿舍利子、供奉肉身菩薩等,顯示對一代高僧的永恆懷念。而慈濟人之「視師如佛」,看待師父猶如看待佛陀一樣,使她的身體不再只是她自己的,而屬於廣大弟子、廣大信眾的。 

如此,把大體放在手術台上作為教學道具,彷彿是一種神聖性的解構,真要動下那第一刀,恐不是件易事。而證嚴法師之「恆順眾生」,或也會照顧到弟子們這一層面的心情感受,因此捐大體雖是她的本意,卻也未必全然能如她所願。 

2011年美國時代(TIME)雜誌評選證嚴法師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百大人物之一,報導中以「今之聖者」形容之。誠然,像法師這樣人格潔淨、道德高尚的宗教領袖,軀體背後有多重象徵意義,因此證嚴法師即便有「捨身」之志,卻難免也有「身不由己」之憾。

本文經聯合報編輯並下標題(可能有所誤導)刊於 

「少壯勤努力,老大不傷悲」

2017. 10.05  Thurs.
「少壯勤努力,老大不傷悲」
「下流老人」的現象在各國變得普遍(如日本),愈來愈多中下階層的老人生活轉趨惡劣,沒有足夠年金支撐日常開銷、老弱殘病乏人照料等,顯示老年人口的窮愁潦倒。

相同現象亦存在於台灣,而且似乎只會更加嚴重。因於「少子化」,年輕人不婚不生以及長期低薪,到了老年若沒有足夠的存款,沒有「老伴」又膝下無子(或者有小孩卻又淪為「被啃族」),親友疏離,處處受到歧視(age discrimination),再加上疾病纏身,甚至長年臥病在床等,成了名符其實的「下流老人」

雖然「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此語未必公道,但多少顯示出一定的道理。有「下流老人」應當就有「上流老人」,即有不少老人晚年榮景依舊,「雖是近黃昏,夕陽無限好」,妻(夫)賢子孝含飴弄孫,過得是悠閒富裕的日子。

老年生活如何固然牽涉到個人命運問題,實也關乎一生所作所為,可以看出年輕時累積多少善緣福德,以及厚植多少能力資本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此誠其然也。如此,人到老年或可徵驗前半生栽種耕耘的一切,包括是否努力工作、待人處世成功與否等。

就傳統儒家而言,老來是寶,所謂「敬老尊賢」之「敬老」即是此意。然而人不要「倚老賣老」,期盼因「老」而得到特殊禮遇,反倒是要自立自強,依自己的貢獻成就、品格修養等受人尊敬,而這就又賴於平生的修煉了。

「少壯勤努力,老大不傷悲」,我們即便無法「德高望重」,也要盡可能做到「老當益壯」;除了食衣住行得到基本滿足,亦要把身體健康顧好,其它一切就聽任業緣安排,過得好比活得久更為重要。

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向小孩學快樂

2017. 10.04  Wed.
想像帶來快樂
小女一個人可以玩得不亦樂乎,如同許多小朋友一樣玩扮「家家酒」,不時自我陶醉其中,還會拿模型碗盤說給我喝、給我吃,偶也拿著手機玩具,「假裝」打電話給她知道的親友,自言自語胡亂說起話來。

小孩的世界充滿想像,這一陣子小女也迷上「巧虎」,雖然卡通動畫裡的人物多半虛構(如大人裝扮成各種角色),但都會吸引他們的目光,逗得樂不可支。

單純的心靈加上美好想望,人可以無限的快樂。人就是把一切看得太真實,於是遍起偏執,讓自己活得很辛苦;相對的,多一點想像空間,會給自己帶來快樂,也帶給別人快樂。

換言之,人的快樂未必在於事實是什麼,而亦在於看成或理解成什麼;一切的苦樂取決於一心,取決於我們的理解、解讀。佛教的「假想觀」暨「勝解作意」功用即在於此,依不同的修行目的作不同觀想。

缺乏想像的快樂不夠快樂,一如童話世界的一切雖如幻似化,但卻美好綺麗。陪著小女看卡通、看兒歌影片,我也感染童心純真的愉悅氣息,而向小孩學快樂。

防範惡與擴大善

2017. 10.03  Tues.
防範惡與擴大善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乃佛門名偈,可知佛教修行初步在於「避惡趨善」──防避惡行,趨向善行。然而,「止惡」與「揚善」看似為二,其實是一;意即當善性擴大時,惡性自然消失,一如太陽出來後黑夜不再,而可以「以善止惡」。[1]

「一善破千災」、「千年暗室,一燈即明」,因此相對於審慎戒防,不讓私欲惡念升起,一個菩薩行者當重於擴大善。這不是說菩薩不需要防非止惡,而是更應強調善行開展;菩薩一旦悲心殷切、慈愛充滿,時時想要幫助他人、給予他人,他自然而然遠離惡念惡行。

相對的,若一味的想要抑制惡、打壓惡,此抑制、打壓的本身即是負向思維,久而久之對身心亦不是件好事。而這或也是苦行僧或聲聞行者多半顯得拘謹、嚴肅,而菩薩則較為開闊、豁達的原因。

相似的,人亦應如此面對內心升起的負面情緒,即未必需要疏理心靈深處諸多坑坑洞洞的陰鬱面,那會是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過程;相對的,任何灰暗的記憶及痛苦的陰影,只要面對陽光、迎向朝日,陰霾頓時一掃而空,復現朗然晴空,而讓我們以一種積極、樂觀和正向的態度來看待生活。

[1] 終極而言當是不思一切善惡,超越善惡彼岸。

「賢德」與「才能」孰先孰後?

2017. 10.02  Mon.
「賢德」與「才能」孰先孰後?
在這民主時代我們常說「選賢與能」,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時,賢德與才能何者為優先呢?

證嚴法師經常強調道德實踐的優位性,高度重視人格涵養,視品德品性優先於才華才幹,所謂「人品典範,文史流芳」即是,認為唯有高尚品格才能發揮深遠細長的影響力,而證嚴法師本身即做她所說,立下了一定的身行範式。

然而一切僅以德性為考量,而忽略才智的重要,恐未必掌握她老人家的本意。一來道德是抽象概念,屬「私領域」而未必有客觀衡量標準,甚至表面上的道德反而更不道德(即「偽善」、「偽君子」);二來道德是人生終極課題,不可能一蹴可幾,在直接、重點和及時等原則下,一個人的能力才幹反而更應該擺在前頭。

換言之,若問賢德與才能「孰輕孰重」,毫無疑問的就證嚴法師觀點,賢德當重於才能;但倘若問賢德與才能「孰先孰後」,則才能或許應優先於賢德。就利他效益之實踐,我們應唯才是用、用人唯才,而未必是以德用人、聘人,否則團體內將是一群空有善心而無實才實幹之人。

一如醫院聘請醫師,醫術與醫德兼具的醫師一定是首選;然而倘若事與願違,病人必須二者選一時,醫術反而是優先於醫德,因為醫生職責所在是正確辨析病因,把藥開對、把刀開好以及把病治好,而未必是醫生個人的品德如何,待人是否和善等;只要他中規中矩、沒有貪贓枉法情事,病人不需過問他的人格特質。相對的,一個醫生待人親切、溫暖,笑容可掬熱心助人,足堪為道德典範,但醫術卻不怎麼高明,病人恐難以全然放心!

品學兼優、才德兼備是我們的理想期望,但當兩者不同調時,兩相權衡之際或應把能力、才識放在前面;這是一種「理性」析辨下不得不的抉擇,以著眼於實效和成果來圖謀利他的最大化、最佳化。

對自己負責

2017. 10.01  Sun.
對自己負責
佛教業報說傳遞的訊息之一是自己的命運操之在己,自己要向自己負責。

常聽到人說:「各人造業各人擔」,這句話考之於佛典經證,可見《大寶積經》:「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說明了業一直都在,報與不報否只是時間的問題,最後都是「自作自受」。

相對於信靠宗教之強調「唯信得救」(salvation by faith alone),佛教強調自力自覺,重於一個人的獨立自主性。換言之,業與罪不同,在於業是由行為表現來決定的,而罪是先天或天生已然就有(即「原罪」觀念),來自於人類最早的祖先而非自己。如此佛教之業說要人自己向自己負責,意即自己向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修行轉業乃一己之事,與他人無關。

人不用去羨慕別人,也無需埋怨,一切都「不增不減」,如其所然而然之;「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即表達這樣的業報思想。但這絕不是消極悲觀的,往昔所為雖決定了現在的自己,但過去種種譬如昨死,未來是好是壞取決當下所作所為,未來的一切是可能、也可以改變的,關鍵就在自己。

了解佛教業說之「功不唐捐」,我們會有兩種心理效應:一是「心安理得」,不管是天外飛來橫禍或天上掉下禮物,都是如是因、如是果,意味著「禍不妄至,福不徒來」,沒有運氣或意外可言,如果有的話也只是表象而已,實則背後都有業力的牽引;二是「腳踏實地」,既然因果昭然絲毫不爽,則我們不需要、也無法投機取巧,別想要「以小搏大」──種小因、得大果,而是一步一腳印安分守己的立身行事,讓自己俯仰無愧。

如此,一個深明佛教因果業報思想的人,將一種「心安理得」、「腳踏實地」的生活。

「見真實而得解脫」

2017. 9.30  Sat.
見真實而得解脫」
整個印度哲學之開展皆扣緊著輪迴的思索,視輪迴為共同的前提與預設,如何透過智慧啟悟來實現解脫成為一致的目標。

換言之,古印度思維的根本特色之一在於「見真實而得解脫」,顯示出印度人對於真理、真實與存在的探討,皆有導向解脫的實踐性關懷。[1]佛教亦復如此,其中「見真實」即是相對於「無明」而說,而「得解脫」是不再使痛苦的生命無間歇地延續、流轉。

見真實而得解脫」,一如《般若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此「見真實而得解脫」有三個關鍵字:真實、見、解脫,這似乎可以對應到佛教的三個法印「無常、無我、無生」。

無常是世間現象、實相(「真實」),而面對無常世間倘若我們心中無執,不以我貪、我瞋、我痴來看待(「見」)各種事物,則將一步一步邁向涅槃無生(「解脫」)的實現。

由此可知,「無常、無我、無生」三個法印,乃分別從客體的如實觀察、主體的內在覺知,而走向主客具亡(能所雙泯)的境界,可說呼應了見真實而得解脫」之觀念。


[1] 可參萬金川《詞義之爭與義理之辯》,南投:正觀,1998,頁204-246

2017年10月1日 星期日

台獨份子也可以熱愛文言文

2017. 9.29  Fri.
台獨份子也可以熱愛文言文
日前行政院長賴清德在立院回應質詢時表示,自己是一個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雖然此語引起軒然大波,徒增兩岸關係的惡化,但卻符合主流民意,傳達了大多數台灣人的內在心聲。

如果現階段台灣只有「獨立」和「統一」兩種選項之一,相信泰半以上的台灣人不會選擇「統一」,畢竟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及多元開放等,一直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暨生活方式,而這未必為中共政權所重。

我們都想做台灣人而未必是中國人,一如到了海外,若有洋人問你是不是從中國來的?或者是否是中國人?少有台灣人(特別是年輕的一代)會給予肯定的答案,坦然的定位及接受自己是中國人,卻還是樂當一個台灣人,顯見大多數台灣人都未做好當中國人的準備。

然而,不想當中國人,甚至極力主張台獨,仍舊可以熱愛文言文、喜好中國文化,包括中國的文學、古詩詞、哲學思想、建築藝術、古董等。換言之,在政治上傾向「獨立」,不代表不能欣賞中國傳統文化,正視其對人類文明的價值貢獻。

如就哲學思想而言,中國哲學主要由儒、道、佛三家構成,固然有一些過時老舊的面向,但大多數保存下來的古籍經典都是經時代淬煉、淘沙取金的智慧結晶,有助於人文素養的提昇及思想的深化。

好比台獨主義者之主張台獨,生病還是一樣可以去看中醫,乃至於學習中醫、喜愛中醫,包括太極拳、國樂、國畫、書法、相聲等皆然。所以不需要倒洗澡水連同把嬰兒也倒掉了(Throw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water.),否則過度的「去中國化」是顧此失彼,代價將得不償失,畫地自限於狹隘的島國心態中。

台獨份子也可以熱愛文言文暨中國文化,猶如我們不是西方人、印度人,但一樣可以品嚐古希臘、古印度所遺留的文明果實。可知人類的精神遺產是超越政治而向全世界敞開,不受限於統獨乃至種族、宗教等意識型態,只要尊重、珍惜以及學習、善用之,皆可成為我們美善人生的重要資糧。

刊於 

穿制服好處多多

2017. 9.28  Thurs.
穿制服好處多多
「慈濟人文」有一特色就是制服文化,在慈濟大學亦不例外。當我知道在大學任教還要穿制服,第一個反應除「奇特」外,不油然內心也暗自「反抗」起來,這會不會是一種「思想控制」啊?

雖然穿制服對學生、職員和教師都感到約束,但這也是紀律養成和生活教育的一部份。現代人都太自由了,以至於顯得隨便、散漫,如有些大學老師穿涼鞋、短褲等來上課,在觀感上就略遜一籌,亦欠缺對自身知識莊嚴性的尊重。

慈濟志工之組織動員既有規矩、又有效率,這都有賴於平時的訓練,其中衣著便是訓練的一環。即透過制服自我提醒應有之身行形象,一方面增進對團體的認同,一方面保有秩序的規範。而且倘若實事求是認真做事,參與賑災救濟等,就不能太過於隨性隨意,反而嚴格的律儀要求才能井然有序,一如軍隊一樣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效率效益達最大化、最佳化。

平常食衣住行力求簡單的我而言,穿制服除了「思想控制」的疑慮外,其實好處甚多;如每次上課不用擔心要穿什麼衣服,因為已然都安排好了,男生就是簡簡單單的白色襯衫、黑色褲子(偶打領帶),而且學校制服幾乎是免費贈送,僅需負擔兩成費用,何樂而不為?

一如「臉書」創辦人祖克柏雖是全世界最有錢有權的人之一,但出門在外總穿著同樣款式灰色T恤,數十年如一日,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了「方便」起見,不用為穿什麼多費心思,而把精神體力貫注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

「制服」固然是「制式服裝」,但或也可延伸為「制約服從」的理解,使在生活上力求單純樸素,而在專業上精益求精;只要思想上不被「制伏」,穿制服的好處應是遠大於壞處的。

無明是煩惱之源

2017. 9.27  Wed.
無明是煩惱之源
「萬惡淫為首」這句話說得太重,如印順法師所說:生死輪迴的根本不是淫欲,也不是貪愛、瞋恚,而是愚痴,因此當說「萬惡痴為首」,如十二因緣第一支即是無明。

這意味著許多煩惱都是「莫名其妙」,自己也找不出原因,說不出為什麼。例如一個人緊張、恐懼、沮喪、悲傷、憂愁等負面情緒,這固然有一定原因的誘發,但有時諸事平順也會有類似心情,這自是某種無明惑業的牽引。

這裡有一思維上的弔詭,意即一個人如果真了解憂愁是什麼,以及為什麼憂愁,他就不會憂愁;反之,正因為不了解憂愁為何,所以才會憂愁。換言之,如果「深觀」任何負面情緒,細細地觀照它、理解它,就會發現沒什麼好煩憂的;可知所有的煩惱多半是因為我們看得不夠通透,任由心思隨意奔馳散亂。

因此,當任何煩惱升起時,有兩個因應對策或步驟,一是靜下來、停止(stop)一切活動,放下手邊工作,不管是動態或靜態的;二是好好地觀看(look)這煩惱的過程,分析它、看穿它。可別小覻「停」與「看」兩個簡單動作,說穿了這即是化解煩惱的過程,猶如佛教說的「止觀雙運」、「止觀俱修」。

總之,一切煩惱來之於無明,如此遠離煩惱即在於勘破無明,只要我們看清楚真相,如實知見事物本然,面對、了解的同時,即是走上轉化與超越之道。

佛教徒當正視公平正義

2017. 9.26  Tues.
佛教徒當正視公平正義
佛教徒面對不公不義的事,往往採取讓步或忍辱,認為「各人造業各人擔」,即便對方得了好處、佔了便宜,都將只是一時的,而會在未知的來生「果報還自受」。如此以因緣業報解讀一切得失固然是可以接受的,但佛教徒消極的負面印象也在於此。

事實上,不只是佛教徒,幾乎所有的宗教徒都有「彼世」的觀念,認為「我的國不在這個世界」,因此「此世」的成敗並不重要,卻關心死後世界或來生的福樂。

然而,太過忍讓亦是某種「助紂為虐」,縱容對方恣意妄為,卻苦了下一個、乃至下下一個受害者;因此為了保護好人,我們必須制止惡人,否則有利於他人的好事、正確的事不積極介入參與,亦是某種傷害眾生之事,或可言某種「惡業」造作。

以戒律的觀點來說,相對於「諸惡莫作」的「止持戒」,亦有所謂「眾善奉行」的「作持戒」,亦即該做的好事沒去作亦是一種犯戒行為。

如此,佛教徒面對不公不義的事,不管是個人或公眾的,都要盡力去表達、去爭取,乃至於嚴正抗議,只是不需要耿耿於懷太過在意。

意即佛教徒在態度、行動上必須奮戰不懈積極爭取,但心境上卻無欲無求心如止水。前者是「俗諦」世間事的面對,後者是「真諦」神聖界的安頓;如此不即不離、又即又離於聖俗二界(或真俗二諦),再把一切結果交付業力法則暨因果機制仲裁決斷,應該是較為合宜的處理方式。

面對「無常」應有之覺悟

2017. 9.25  Mon.
面對「無常」應有之覺悟
《八大人覺經》「第一覺悟」為:「世間無常,國土危脆」,說明人世間苦難偏多,在這世上的人們絕大多數是苦多樂少,即便經濟上、身體需求上豐衣足食,卻也不見得安居樂業,因為心靈上的渴望沒有停歇的一天,所以每個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苦痛。

其中苦的來源之一是「無常」。如日前墨西哥大地震瞬間諸多樓房倒塌,數百人命喪瓦礫堆中即是一例。又如前幾天一名長庚醫學系的大二女學生乘坐同學所騎機車,途中與大貨車發生擦撞,女學生摔倒後頭部當場被輾身亡,死者父母親聽聞噩耗,要求警察不要移動大體,他們從高雄趕搭高鐵北上見女兒最後一面。

好不容易栽培小孩長大,進入人人稱羨的醫學系就讀,大好人生正準備開始,沒想到已然結束。最令人不捨是他們的雙親,好端端的女兒北上讀書,最後迎回的卻是一具冰冷屍體,而且事故發生後堅持「眼見為憑」,確認車禍現場身亡的人就是自己小孩,知道她死的情狀以及究竟怎麼死的。

「無常」雖不會常常,但也不會不常。面對「無常」之可能到來,每個人都要有最壞的打算以及最好的準備。除了思維默會世事多變之「無常觀」外,對一切成敗得失不需太過執著,再來就是要心存善念、及時行善,努力做一個「好人」。

世事無常多變,但因緣果報的一切如理如實,不增不減。「好人」雖然不能擔保災難不會發生,只是即便發生了,憑藉豐厚的福德資糧,總能在不幸中化險為夷而有大幸;例如這世上就是有人子彈貫穿頭顱,卻能幸免於難(如連勝文、馬拉拉等),他們雖非毫髮未傷,但仍舊損傷有限而得以安然無恙,繼續走人生的路,這應是過去生世所累的福報,令重金之子難毀於盜賊之手。

總之,面對「無常」有兩項準備、兩種覺悟,第一、常保放下、不執著的心境,想到世間無常一切都沒有什麼好計較、好在意的;第二、以功德力來因應無常的可能發生,強大的功德力保證生命之大富大貴,猶如「不倒翁」一樣屹立不搖,即便厄運來臨亦能「守之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