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10.05 Thurs.
「少壯勤努力,老大不傷悲」
「下流老人」的現象在各國變得普遍(如日本),愈來愈多中下階層的老人生活轉趨惡劣,沒有足夠年金支撐日常開銷、老弱殘病乏人照料等,顯示老年人口的窮愁潦倒。
相同現象亦存在於台灣,而且似乎只會更加嚴重。因於「少子化」,年輕人不婚不生以及長期低薪,到了老年若沒有足夠的存款,沒有「老伴」又膝下無子(或者有小孩卻又淪為「被啃族」),親友疏離,處處受到歧視(age discrimination),再加上疾病纏身,甚至長年臥病在床等,成了名符其實的「下流老人」。
雖然「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此語未必公道,但多少顯示出一定的道理。有「下流老人」應當就有「上流老人」,即有不少老人晚年榮景依舊,「雖是近黃昏,夕陽無限好」,妻(夫)賢子孝含飴弄孫,過得是悠閒富裕的日子。
老年生活如何固然牽涉到個人命運問題,實也關乎一生所作所為,可以看出年輕時累積多少善緣福德,以及厚植多少能力資本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此誠其然也。如此,人到老年或可徵驗前半生栽種耕耘的一切,包括是否努力工作、待人處世成功與否等。
就傳統儒家而言,老來是寶,所謂「敬老尊賢」之「敬老」即是此意。然而人不要「倚老賣老」,期盼因「老」而得到特殊禮遇,反倒是要自立自強,依自己的貢獻成就、品格修養等受人尊敬,而這就又賴於平生的修煉了。
「少壯勤努力,老大不傷悲」,我們即便無法「德高望重」,也要盡可能做到「老當益壯」;除了食衣住行得到基本滿足,亦要把身體健康顧好,其它一切就聽任業緣安排,過得好比活得久更為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