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三合一」的佛學研究

2017. 10.10  Tues.
「三合一」的佛學研究
佛法探究可從不同立場切入,如從學術、信仰及思想等角度。其中學術重於求真,幾分證據說幾分話,著眼於客觀事實;至於信仰則涉及主觀上的好惡,重於個人情感的滿足;而思想則是純就哲學義理來談,著重於抽象的論理和思辨。

大多數佛法探究者都在三個路數中擇一而行,少有人能兼具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取徑。值得留意的是印順法師乃其中的異數,而能同時扮演宗教徒(或宗教師)、學者和思想家三種角色,融合多元視域來從事佛學研究。換言之,在印順法師著述中既有對信徒的開示,從信仰觀點來解讀和詮釋(如《佛法是救世之光》),也有相當專精的學術考究(如《中國禪宗史》),亦有抽象的佛教哲學論述(如《中觀今論》)。

多數人只寫上述一類的作品,卻很少超出某一特定身份外的書寫。如信徒只說信仰的語言,而不會寫學術專著,同樣的學術工作者只寫學術作品,少做信仰的開示。而印順法師在他的著作中或多或少、或隱或顯都流露出這三個面向,融攝這三個向度成為他佛學論述的特色。

其中思想家的眼界和高度是我覺難能可貴之處,畢竟不少佛學研究者,文獻考證和經典語言功力相當扎實、深厚,但一旦同他們談論佛教義理思想,則不免流於浮泛淺薄,無法通解經論哲學大意。印順法師則不然,他可說是以一佛教思想家的視野來從事佛教歷史文獻相關研究,因此屢有洞見而能發前人所未發之語。

由於思想家的人格特質,使得印順法師既不認同信仰式自說自話的佛學論述,也不欣賞脫離身心關懷的純學術研究。在此同時,他又能同情看待信徒的內在感受,不過度否定或袒護信仰的一切;而且也肯認學者對於客觀研究所做的努力,只是認為「重於求真實」以及「以古為鑑」外,亦當重視其宗教性(見氏著<談入世與佛學>)。

總之,從思想家的觀點來看待印順法師的佛學研究,又兼具宗教徒和學者之兩面,以此「三合一」進路來看待他的佛法論述,或許是一適切的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