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9日 星期日

頂新案之我見我思

2015.11.28  Sat.
頂新案之我見我思

頂新案一審判決無罪,全台輿論譁然,竟與社會期望有嚴重落差;本人五點想法簡說如下:

一、社會認知是什麼,與實情是什麼,乃兩件不同的事。如同法院二月十日第四次審理庭時,審判長對在場媒體上了四十分鐘法律課,表示此案沒有部分媒體和名嘴所說,乃取自回收油、餿水油及廢棄油脂。可知,所謂頂新案爭議油品之「黑心」程度,不少是「添油加醋」而來,而社會大眾之認知亦由此而來,未必與事實相符。

二、此案倍受矚目,承審法官飽受壓力,他們大可以跟著輿論及檢方之控訴羅織罪名;然判無罪比判重罪,更需要勇氣,當法官獨排眾議作了出人意外的判決,定有他們的考量,但多少人認真看完判決書而發議論呢?

三、被告不法,但卻「罪證有疑」,如此責任歸於檢方;因此第二審時,檢方當更積極而充分的收集證據,於續審中提出「一刀斃命」的鐡證,讓有罪者百口莫辯,心服口服。

四、在台灣「冤獄」傳聞不斷,無緣無故被關或纏訟十幾或數十年者時而有聞,不幸被槍決者亦有之,因此除非罪證確鑿,法官自是「無罪推定」,不能輕易隨著民意、輿論而輕率判案。

五、頂新案某種程度亦反應出社會大眾「仇商」、「仇富」的心態,如此之群情激憤,雖不免理盲、情盲,但卻也告訴任何有錢有勢的人,當「為富以仁」,以更高的道德自我期許、自我要求,否則民眾反撲力量之強大將難以想像。

刊於 2015.11.29 民意論壇(頂新劣油案/勇敢判無罪  看證據不看民意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精舍參訪

2015.11.27  Fri.
精舍參訪
今天是所上慈懿日,兩位媽媽與師生一同參訪靜思精舍,特別是到印順導師紀念館,導師晚年居住養病的處所。

每次到精舍都給人身心安定的感覺,莊嚴的建築、幽雅的庭園散發出靜穆氣息,一如證嚴上人的氣質一樣,「目擊而道存」,讓人瞬間得到療癒。

由於上人出外行腳,上人早期弟子德宣師父代為接見,和我們小聊一會。她說許多年前慈濟佛學奬學金頒發典禮上,有一法師說:「印順導師以筆耕力行大乘思想,證嚴上人以力行證明大乘思想」,師徒兩人共同在菩薩道上,起了最佳的典範作用。

證嚴上人對印順導師的孝心可感,導師晚年一人所使用之空間,乃是常住眾十多人共用之空間,再加上隔壁房間供作隨侍或來訪的法師所用,已把一整層寮房都空了出來。

導師圓寂之後,此處就地改成紀念館,把一切能保存的都保存起來,不再作它用,這都是上人細心、貼心之所在。

這個地方我在民國九十二年來過一次,感恩昭慧法師引見,我第一次見到印順導師;之後慈濟大學任教第二年(2008年)亦來過一次,這次是第三次來了。我相信以後還是會再來,畢竟這個地方對我有特殊意義。

作為印順導師思想的愛好者,乃至於追隨者,看到上人和精舍師父如此珍視導師的遺物,內心感到歡喜與欣慰。往後的日子中,我當加倍在我的岡位上扮演好自身角色,傾心力為慈濟志業效勞,相信這也是印順導師對我的深切期勉。
紀念館一景
攝於門口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庵門常掩,未忘世上苦人多

2015.11.25  Wed.
庵門常掩,未忘世上苦人多
星雲大師曾在文章中表示印順導師對佛學的理論、對佛教的看法都很精闢,但對於他個性太過謹慎,不肯為眾服務,覺得不以為然;認為他還是原始佛教的性格,不像中國大乘佛教,具有菩薩開展的精神。

星雲大師語句委婉,僅說導師是原始佛教性格;但如對佛教語彙稍感敏銳,其所謂原始佛教,若直白的說,不外是聲聞佛教或所謂小乘佛教。

星雲大師在佛教界的貢獻,特別是文教方面的貢獻,身為佛弟子的我們當是深深感恩;但應也有必要認識印順導師的思想和行誼,其中還包括「士大夫」(讀書人)生活模式的認識。

古人說「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如此不是只有開彊闢土,建道場、蓋大廟等,才是度眾生,才叫做行菩薩道。

一如玄奘大師一生取經、譯經,功德無量。雖然盡是在文字和思想中著力,但說他是中國最偉大的僧人(之一),沒有人會否定的。更早的印度論師如龍樹、提婆、無著、世親等人,也都是以精湛思想,在印度歷史(不只是佛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但能否說這些高僧都是原始佛教性格?

印順導師曾根據古說,把佛教的出家人分為「修證」、「學問」及「興福」之三類,而他明顯屬於「學問」一類。這若對比於「三不朽」,或可說「修證」是「立德」,「興福」是「立功」,「學問」是「立言」。如此,每一種出家人的修學法門和生活型態不盡相同,不能以A要求B,以B要求C、以C要求A等。

學問為主的僧人或讀書人,往往深居簡出,長時間獨處,耐住寂寞;如史傳描繪宋儒張載斗室成學的情景──「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或中夜起坐,取燭以書;其志道精思,未始須臾息,亦未嘗須臾忘也。」──終日與書為伍,思考、閱讀和寫作,夙夜匪懈地為學、為道。

「菩薩為眾生學」,這是印順導師常說的一句話,在他著作中所流露的菩薩情懷亦躍然紙上。可知,庵門雖常掩,卻未忘世上苦人多;或者說,正因為世上苦人多,而庵門常掩。

學問僧的修道生活,有別於其他兩類的出家生活,實不需以一類量測另一類,而應是相互尊重、相互欣賞,佛教的前景才會更燦爛、更有希望。


人間佛法重現佛陀故鄉

說明今年尼泊爾世紀強震,慈濟大愛馳援;本文為《慈濟月刊》資深編輯李委煌先生邀約所寫(並略作修訂)。

2015.11.26  Thurs.

人間佛法重現佛陀故鄉

  尼泊爾比鄰著印度之東北方,在境內的藍毗尼(Lumbini)正是佛陀的出生地;兩千五百多年悉達多太子在此出生,佛法的源頭由此開始,於斯改變印度的宗教暨文化發展,乃至全人類的未來。以下簡說與此相關之歷史發展:  

佛陀誕生前的時代背景

  印度可說是世上宗教最多元的地方。若以印順導師之著作記載,印度之時代文明可略分為印度河文明(B.C. 3000~B.C.1500年;又稱史前文明)及雅利安文明(B.C. 1500~B.C.500),而後者又可分吠陀(Veda)創始時代、梵教(Brahmanism;即婆羅門教)極盛時代以及教派(B.C.500A.D.250)興起時代。

  在雅利安文明中,雅利安人(aryan)自西北入侵,而後又移往恆河流域,依《吠陀》及《梵書》等宗教聖典,奠立婆羅門教之「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及「婆羅門至上」的三大綱領,建立獻祭的傳統以及種姓階級(caste)的制度。

  從「婆羅門至上」可知祭師階級的婆羅門,乃為時代的天之驕子,崇尚繁瑣的祭祀儀式與神祕咒術,以祭祀為宗教唯一的目的,聖典皆是祭儀及祭詞的規定和意義解釋,天神之福佑與否可由祭祀和咒法操控,並依賴咒術之非常力量,乃至利用低級的精魅,達到利己或損人的目的。如此保守、神祕、形式、功利的信仰文化抬頭,也帶來宗教精神的墮落。

  之後興起的《奧義書》(Upanishads),為其中重要的轉捩點(史稱「軸心突破」(axial breakthrough)),對於婆羅門教瑣碎的祭儀、迷幻的咒術,以及種姓階級制度等,透露出明顯對立的態勢,而給以相當的威脅,帶來溫和宗教革新的氣息;終使得「祭祀萬能」遭質疑乃至否定,「吠陀天啟」漸不受尊重,「婆羅門至上」也退居第二,此反婆羅門之「沙門」文化興起,傳統的婆羅門教也開始由極盛走向衰微,進入教派興起時代,思想走向多元奔放,佛教亦在此革新聲浪中應運而生。

佛陀之事蹟與學說

  出家前的佛陀是悉達多太子,出生於西元前六世紀左右的迦毗羅衛城,他是釋迦族的王子,父親為淨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他雖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與耶輸陀羅成婚,育有一子羅睺羅,但能感到生命的憂苦,促使他捨下太子身份,半夜離開皇宮,出家探尋真理。

  釋尊成道前遍學一切外道法門,如拜禪定大師婆羅門仙人為師,讓他很快進入「非想非非想處」的深定狀態,然而還是無法解決生死問題。佛陀甚至來到王舍城西邊的尼連禪河畔,日食一栗一麥,極受肉體折磨之苦,藉以鍛鍊精神,尋得解脫。然苦行六年,仍無法證道覺悟,而改以不苦不樂的中道行,最後於十二月八日夜睹明星而成佛。

  佛陀雖受《奧義書》的深刻影響,承續《奧義書》所代表的革新思想,但也不是全盤吸收。他一方面接受業感輪迴說,注重現實經驗,主張種族平等,反對吠陀天啟的權威,而「呵責一切諸祭祀法」,但對於《奧義書》真常妙樂的梵我說,不以為然,而力主「無常故苦,苦故無我」,高倡「緣起中道」的見解。

  換言之,《奧義書》雖有「業感輪迴」和「真心梵我」的重要建樹,不過釋迦佛僅接受「業感輪迴」說,卻大力否定「真心梵我」,認為《奧義書》所主張的絕對的自我(atman),是一種形而上的主觀想像;相對的,佛陀主張「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以此根本見解和《奧義書》分道揚鑣,甚至分庭抗禮。

佛教在印度滅亡

  自古以來印度人民一直生活在不平等的社會階級制度中,佛陀以因緣業力法則,大力提倡「眾生平等」。意即,人與世間萬物不是梵天所創之物,非出自梵天不同部位所生,而有不平等的階級之分,而卻是因緣相生相成而有。然而,佛教的人文思想給予不同種姓翻轉命運的可能,為什麼印度佛教會沒落了呢?

  印順導師將印度佛教之發展分為五個時期:根本及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初期大乘佛法、後期大乘佛法及秘密大乘佛法。導師以人的一生與印度佛教之發展作一譬喻,分別是誕生、童年、少壯、漸衰及老死五個階段。

  對於印度佛教最終為何會滅亡,學術界各種說法不一,但大致不出內、外兩種因素。在外因上,印度教的復興、回教的入侵,都是其中原因。但如同印順導師所說:「敵者之摧殘,不足為佛教害,受吠陀文化之熏染,則佛教致命傷也。」佛陀原是以理性、平實為特質所在,以五戒、十善教化弟子,重視倫常道德及人間正行而走向解脫。但由於大乘佛法的無限寬容,「方便出下流」,為求自身急於發展,日與梵天思想同化,吸收了外教之低劣質素,使得佛法漸失本真。如一方面論理上流於繁瑣的玄談,另一方面實踐上則尚迷信淫穢之行,僧格道風日下,漸失釋尊人間本懷,在日益梵化、俗化下,最終導致佛教的滅亡。
  
今日尼泊爾之文化與佛教

  由於地緣關係,今日尼泊爾之文化與宗教受到印度的影響非常深遠,加上地處高山盆地,所以充滿了宗教的神祕氣息,處處都可看到宗教的建築和神祇的供奉。此外,尼泊爾種姓階級觀念仍舊是根深柢固,屬於較底層的階級仍受到歧視,其生活條件及經濟資源亦相對匱乏,種族對立依然存在,而這和尼泊爾以印度教為主的信仰密切相關。

  尼泊爾當地的宗教信仰受到政府管控,除絕大多數(將近九成)是印度教徒外,還有百分之八左右的佛教徒,和少數的回教徒和基督教徒。在佛教信仰部份,由於尼泊爾靠近喜馬拉雅山,東北與西藏相接,現今的尼泊爾佛教,除了由錫蘭、緬甸等國傳入的上座部佛教外,大多數的佛教徒和寺院,都屬於藏傳佛教,其中不少是藏人流亡或移民到尼泊爾後所建立起來的。

  而且,當地尼泊爾人亦多半不知印度教和佛教之別,而一視同仁;可知在尼泊爾佛教和印度教已然混而為一,乃至以佛教的聖跡為印度教的信仰重地。簡言之,尼泊爾以後期大乘佛法為主,也就是梵化色彩鮮明的大乘佛教。  

人間佛法重返佛國之展望
 
  二0一五年四月二十五日及五月十二日,尼泊爾發生二起芮氏規模七點九及七點三的世紀強震,頓時災區哀鴻遍野,滿目瘡痍,死亡人數高達八千六百多人。「一方有難,十方馳援」,國際救援團隊及台灣各個團體陸續進入這塊破碎的土地,慈濟基金會即是其一。

  慈濟在災後第三天抵達首都加德滿都,隨即進行醫療義診、熱食發放及震後心靈關懷等,並於六月底進行第一批援建簡易屋教室之移交。除醫療服務及物質的給予外,慈濟人也膚慰災民走出傷痛,做好中長期的扶助規劃,包括開始在當地推行「竹筒歲月」,引導、啟發眾人的愛心與善念,濟貧教富,重新安頓新生活、建立新家園。

  尼泊爾曾經是佛陀誕生的地方,佛陀的故鄉,就是佛弟子的故鄉,慈濟人能在佛陀的家鄉做些什麼,不只是一種福報,同時也是一種報恩。

  兩千五百多年前,誕生於尼泊爾的佛陀把佛法散播到世界各地,兩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慈濟人重返佛陀故鄉,把佛陀的慈悲和智慧帶回到這塊土地,讓人間的佛教、純正的佛法,重新在佛國復甦發光,續為苦難的眾生指引明燈。

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

厚積薄發

2015.11.24  Tues.
厚積薄發
美式教育都期望年輕學子展現自己最優異的一面,例如申請美國大學、研究所等,要把自己的「豐功偉業」都列在個人履歷上,除學習成績外,還包括擔任社團幹部、參與競賽得名、特殊獲奬紀錄等。

過去我也相信這一套,認為毋需接受「溫、良、恭、儉、讓」那一套,盡其所能展現自己的才華和本事,以至於有些恃才傲物;如今想來覺得可笑,甚至對這種美式作風感到厭惡。

我想這也是很多國家(如歐洲人)不喜歡美國的原因。美國人太強調競爭、鼓勵競爭,也因為汰弱留強,使得美國人才輩出,國力因而強大。可是這種競爭導向的文化,亦常讓人感到壓迫或不舒服。

此因競爭而力求表現,所易帶給人的負面觀感,在學術圈亦復如是;如楊振寧所說,時下年輕的科學家都太有野心、太具侵略性(aggressive),反而是具有「中國君子之風」(大概是敦厚平和之意)的科學家才讓他敬佩。

誠然,現在年輕人多受美國文化標準影響,包括我過去也是,可是這幾年深切反思之後,覺得大可不必如此。相對的,飽滿的稻穗總是低垂的,最優秀的人才反而是謙沖自牧,生活與為人皆平淡平實,如愛因斯坦即是一例。

包括楊振寧本身也是儒者風範,看不到一股傲氣或霸氣,反從談吐中顯露文人雅士的氣質。如他談物理之美,以歌德式教堂比喻之,認為物理學中充滿著靈魂美、宗教美及最終極的美。

這樣以「美」為嚮往的為學態度,已然進入一種人生的化境,如張潮《幽夢影》所說「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之高段境界。相對的,那些求表現、求勝利的學人,不過是「隙中窺月」,最多不及於「庭院望月」。

除楊振寧外,余英時亦為一讀書人的典範,維持一貫的謙遜低調,而且淡泊名利。即便他們都名滿天下,而且都在美國的學術環境中成學、發展,但始終沒有沾染凌人氣勢,而保有溫文儒雅的書卷氣。

東方人靜水深流、厚積薄發的文化調性,在今日仍有可貴價值,表面上看起來柔柔弱弱,不堪一擊,但實際上卻是底蘊紮實,內力深厚。

以上是我從楊振寧、余英時兩位老先生身上所看到的啟示,盼以此自許自勉,也與年輕學子共勉。

相關報導     

  楊振寧追求的「最終極之美」

相關文章

平靜安適
2015. 11. 24 林建德寫於花蓮中觀室)

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每日極短篇39

2015.11.21  Sat.
2015.11.20  Fri.
樂於承受
小女10個多月大,現在會站,只是站得不久;會走,但走得不穩。她也開始可以與人互動溝通,偶會模仿動作,包括揮手、拍手、彈舌等。看到她日漸長大,心理也感到欣慰和歡喜。

在我們住家附近,偶也看到許多小朋友,雖然都一樣天真可愛,但別人的小孩和自己的小孩感覺還是不一樣,可以感覺出氣味、氣質之相合與否。

誠然,人與人之間都是因為相互吸引,而相遇、而在一起;同樣的,孩子投胎到我們家,不是到別人家裡,也是物以類聚,因我們感召而來的。

如此,人與人深刻的緣份,特別是家人間的緊密乃至親密關係,不是這輩子才有,卻是在未知的過去早已締結的。而不管小女是來報恩,還是來討債,我想我們都樂於承受這一切。

2015.11.19  Thurs.
2015.11.18  Wed.
2015.11.17  Tues.
2015.11.16  Mon.
「評鑑」不能移
這兩天學校接受高教評鑑,早上早早出門,晚上晚晚回來,身體有些疲累。

行政事務的繁瑣,讓我感到興趣缺缺,不少東西都流於形式主義;但為了系所日後的平順發展,不喜歡也得耐住性子做。

所幸這種事不會太頻繁,忙一陣子、又會歇好長一陣子,所以「忍」(其實是應付)過去就是了。或許多年以後,資歷夠深,可以有人幫忙處理,或者毋需再理會這些瑣碎的事。

人生苦短,我們應該把重心放在有意義的事物上,而避免在徒具形式的事務性工作中打轉,否則耗損生命能量外,也容易讓人變得平庸。

2015.11.15  Sun.
2015.11.14  Sat.
喜迎生命
前兩天家妹的第二個小孩出生了,母子平安,今天帶著內人和小女去探望他們。

醫院除醫護人員外,主要是病人去的地方,唯一例外、會帶有喜氣的,大概就是剛生完小孩的產科病房。這讓我想起今年一月小女剛出生時,陪內人住院的欣喜心情。

每個生命的誕生都是值得慶祝的,象徵老天對人們的祝福,也象徵著無限的希望,所謂「生日快樂」,即顯示生命本身的美好,縱然不盡都是圓滿的。

新初生的嬰兒,提醒著我們再怎麼邪惡的人,都曾有純真的一面,若在愛與關懷的環繞下,這世界哪會有惡的存在?每個生命的誕生,在在證實了「人之初,性本善」這一句話。

10個月大的小女和出生兩天的小表弟兩相對比,明顯看出兩人體型的差距,足證我們這10個月的奶粉錢並沒有白花。


2015.11.13  Fri.
遠離空污
新聞報導西部空氣品質持續惡化,PM2.5含毒物質含量過高,花蓮也不見藍天白雲,而是霧濛濛一片,可感受到空污的嚴重。

如果花東的天空都這樣了,台灣其它地區更不用說;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但是要徹底改善或改變,似乎不是容易的事。

首先,我們的食、衣、住、行生活各方面,長時間依賴各種污染產業,不只助長污染的製造,自己也不時帶來污染(如開車)。其次,空污不少是從大陸飄來的,這更是防不勝防,而且主控權在他而不在我。

每當看到空污報導,所幸自己身在花蓮;就為了多吸點清新的空氣,作了長住花蓮的打算,再也不想輕易離開了。

2015.11.12  Thurs.
敬請上人莫憂慮
今天終於收到慈濟的皈依證(法名「濟健」),我等了、盼了八年的皈依證。

是這樣子的,八年前我剛來慈濟大學教書,參加基金會為同仁舉辦的合心共識營,活動結束之際,隨眾皈依了上人。只不過一年、兩年、三年……八年過去了,始終沒有消息。

前兩個月和一位在基金會服務的師兄聊起,他幫我問了皈依證的下落,可能是住址有誤被退件,以至於一直沒有收到;如今「失而復得」,確實感到很高興。

雖然我有多張皈依證,包括在法鼓山受菩薩戒時,聖嚴法師賜給法名「果霑」,但我仍很看重這張皈依證的特殊意義,畢竟我在慈濟志業體工作,亦希望在精神理念上有所承傳,除拉近彼此的距離,也盼能取得一定的「名份」。

由於對自由思想的嚮往,以及慣於獨來獨往,因此我視培訓、授證成為慈濟人為畏途;但至少我皈依了,忝為證嚴法師俗家弟子的一員,我感到份外的榮幸。

「吾等弟子當謹記,敬請上人莫憂慮」,慈濟人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成為我烙印於心、不時惕厲的一句話。

2015.11.11  Weds.
2015.11.10  Tues.
坦然接受
日前看新聞有一藝人為治秃頭已花了三百萬,但效果仍相當有限。同樣快成為秃髮一族的我,於此心有戚戚焉。

不過我不會花大筆錢去治秃:第一、我不是藝人,不靠外相吃飯;第二、頭殼內的東西比頭殼表面更加重要;第三、人生本來就有缺憾,況且秃又不是殘,我一樣還是好手好腳的;第四、我已娶妻生女,不需靠長相來找對象。

髮秃是老化現象之一,只要身體健康,心態健全,一切就坦然接受,該是如何就讓它如何,順其自然。

每個人一生都有太多不圓滿,要在意的東西太多了,與其在意外表,倒不如注重內在的。外在的一切都是可替代的,但內在的擁有卻是無法剝奪的。

享福與損福

2015.11.21  Sat.
享福與損福
人世間命運的差異,佛教說是業與福報的不同;即以福報大小來理解各種先天的不平等,包括出生的家世、長相、健康、天份、才情等。那後天的不平等,是否也是福報的差別呢?

這世界上有很多不公義的事情,如勞工受到資方壓榨,以血汗賺取微薄薪俸,但這可說是勞工福報差,而資方是有福報的人嗎?

好幾個月前在新聞上得知有兩位老先生,一個93歲、一個95歲,這三十多年來「輪流」擔任衛福部底下的寄生蟲防治會和保健基金會的董事長,但衛福部卻「忘了」管轄,以至於沒做什麼事,兩人每月坐領高薪(十三萬五千多元),還配車、配司機,被立委直指為「肥貓」。

三十多年沒做什麼事,每個月「默默」向政府支領高薪,一直到九十多歳才被人揭發──這可說是兩人福報大,才能長久以來安然無事,輕輕鬆鬆享此待遇?

他們雖然沒有違法,但社會觀感確實不佳;而他們也缺乏道德勇氣,甚至有些厚顏無恥,並未自行向政府提報解編,以至於長時間續領不義之財。

誠然,能高枕無憂每月戶頭進賬,可說是他們的福報,但稍有良知的人都會察覺這是不妥的,因此昧著良心享福的同時,不只讓自己失德,也等於是損福的開始。


記住每個點點滴滴

2015.11.19  Thurs.
記住每個點點滴滴
日前和一位學界前輩閒談,他剛屆齡退休不久,值此之際小孩也從國外取得博士學位,順利找得教職;父女倆一退一進,也算達成某種平衡,雖然兩人的研究領域並不相同。

依退休年紀推算,這老師算是我父執輩,他的女兒應當和我年紀相仿。我好奇的問他孩子幾歲或幾年次,他努力的想了一下,說記不得了,表示年齡愈來愈大,一些事都記不起來。

這事讓我有些訝異,雖然老化、記憶力衰退是正常現象,但想不得自己孩子多大歲數,讓我感到不可思議。如家人團聚慶生,自然會知道歲數多少,還是都沒有慶生呢?如果互動都不親近,更不用談得上親密了。(或者,正因為太過親近、親密,所以一些視為理所當然之事,反而不放在心上?)

人生有很多事可以遺忘,或者容易遺忘,但我想我會永遠記住小女的出生年月日,而且不只是生日,每一個成長過程的點滴,我們都是全程陪伴、充份掌握的。

我們的過去沒有她的參與,但我們的將來一定有她;相對的,她的將來未必有我們,但她曾經的過去有著我們綿密呵護的足跡。


化敵為友才有和平

2015.11.18  Wed.
化敵為友才有和平
上星期巴黎恐攻後,法、俄兩國持續轟炸「伊斯蘭國」(IS)在各地的大本營,法國並請求歐盟各國提供軍事援助(也就是「參戰」),美、英等大國也蓄勢待發,看來戰事擴大將不可避免,甚至一發不可收拾;整體利弊得失該如何評估,一時還難以得知。

誠然,面對流氓就要用流氓的方式,「以戰止戰」似乎是反擊IS最好的方式,但以戰確能止戰嗎?還是帶來更多的仇恨?一如印度國父甘地所說:「以眼還眼,世界只會更盲目」,達賴喇嘛也說:「沾滿鮮血的衣服不可能在血水中洗得乾淨」。

事實上,這已不是單純的國與國間的爭執,而卻已是宗教間的對立,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的對立,或者學界所言之「文明的衝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IS極端份子已不是虔誠,而卻是狂熱,也基於這樣的狂熱信仰,任何令人髮指的行為都作得出來,只要是異教徒,不管是老弱婦孺,乃至同宗教不同派別,都是殺戮的對象,幾可說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

「消滅敵人的最好方式是把他們變成你的朋友」,更多的以暴制暴,僅會激起更多仇恨;如何「以退為進」,考驗著西方領袖們的智慧。

本文部份刊於  人間福報  201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