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7.27 Sat.
永懷蔡彥仁老師
我和蔡老師雖不熟識但卻有數面之緣,他曾來我們慈濟大學演講,也曾參與慈濟大學宗教所評鑑。儘管彼此接觸並不密切,但幾次的互動經驗亦給我烙印下深刻印象。
有一次系所評鑑時,個別約談系所教職員時他訪談了我。他看到我著作目錄中有一些英文論文,很客氣的指了其中一篇(關於佛教思想和Gilbert Ryle),問我可不可以簡述一下大意。因為論文是自己寫的,我的回答自是胸有成竹,作答完後蔡老師也給了正面示意,之後即針對教學和研究的概況進行約談。
還有一次來慈濟大學演講,講題是關於他個人的學思歷程,得知他早年畢業於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後出國留學,猶豫著是否繼續文學的研究還是轉向宗教等。對於文學和宗教的喜愛,可以感受出蔡老師學術研究的背後,有著溫暖和感性的心,或許因為客觀理性的學者身份,總是暗藏這一部份的他。
蔡老師是政大宗教所創所所長,以相當高的理想性來辦學,標準相對的就比一般系所嚴格;因此政大博士班有「進得去」卻不見得「出得來」的傳聞,顯見對學術品質把關的堅持。而今日台灣的宗教研究能漸上軌道,我想蔡老師是居功厥偉的。
如前所述,蔡老師曾是一個文學人,也是個有信仰的人,情感當是豐富而充沛的,感性面不會少於理性面;只不過長期的學術訓練使他避談柔性、軟性的那一面,包括他個人的信仰問題。
直到生了一場大病,才在信仰上更真誠的面對自己、面對他人,坦蕩蕩「出櫃」見證信仰的可貴。我看了他連兩年在youtube視頻上的信仰見證,感到「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臨死之際所說的話是具有意義價值的。
Youtube上的「肺腑」之言,提到他治療時所受的痛苦與磨難,句句中肯、真切而令人動容;讓人見識到學者形象外的另一面貌,兼具了學者的理智和信仰者的虔誠,而有一分親切的共鳴。
蔡老師24號離世,前一天(23號)日本著名佛教文獻學者辛嶋靜志也過世,兩人年紀都不算老,都在六十歲初頭。沒想到學問如此充實,生命卻也如此無常,令人無比慨歎。
慨歎悼念之餘也讓人多一分自省自惕,使人懷疑學者的生活是不是一種不健康的生活?如因「嚴謹」而「嚴緊」,讓身心長期處在緊繃緊張的狀態下而勞損?但無論如何,不管學術上如何的頂尖卓越,一切的一切都成過往雲煙,猶似夢幻泡影。
學術之外,應還有更可貴的事,如對宗教徒而言就是信仰,我相信晚年的蔡老師必有如是體認。
誠然,唯有信仰是真實的,其它的一切都是虛假的,在死亡面前一切都昭然若揭、一切都原形畢露;值此之時,宗教人面對死亡當是再坦然也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