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佛法義解
佛法義理多元豐富,而絕非一成不變,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開創出不同可能;開演的進程中,有重於原意、本意的,也有講求創意、新意的。大凡重於原意者,「史學」素養較重,創意則是「哲學」性格較濃;前者較關心「講得對」,而後者則是「講得好」。
依著每個人不同根性,展演出不同的義理路數,初可以略分以下三種:
一、既重原意也講創意:
如龍樹菩薩之貫通緣起與性空,順著般若經教的「空性假名」來詮釋阿含聖典的「緣起中道」,此以空性理解緣起既合於原意也展現一定的創意。在我看來,印順法師之承接龍樹學精神,亦表現出本意和新意並重的特色。
二、重於創意多於原意:
如天台智者大師之「一心三觀」,畢竟就《中論》「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之頌文本身,原不是空、假、中之三諦的揭示標舉,而更應是緣起、空、假名、中道四者之等義說明。但在智者大師獨特悟性下,卻給了耳目一新的創解,成為天台宗的重要教義。
三、重原意多於創意:
如玄奘大師為探求佛典原意之確切理解,歷經千辛萬苦西行求法,亦旨於求真求實,期能掌握佛法純正面貌,以此可知其學問性格所在。
上述三者只要具備其一,拿捏得宜、發揮影響,都足以在佛教思想史中留名。相對的,如果佛典的詮釋既無創意也不符原意,這不只沒有參考價值,還可能流於外道邪見。
以上藉龍樹、智者、玄奘等為例,並沒有褒貶之意,只是可能例示之說明,而且也僅是取其大致傾向。當然,本文作此理解亦未必得到普遍認同,如在一些聲聞行者來看,龍樹以空性詮解緣起乃是一種誤解,而對大乘佛法持保留甚至是否定態度。
無論如何,以原意和創意之排列組合來看待佛典詮釋,或也是一種認識模型。理想中的佛法詮解和研究,應是本意與新意並重,既著重文獻史學的考證,也強調義理哲學的創造(如吳汝鈞先生「雙軌」並進研究方法),既「講得對」又「講得好」,但有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僅具其一仍是相當值得肯定的。
相關文章 「美麗的誤讀」
相關文章 「美麗的誤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