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善奉行」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偈在佛典中多處出現,亦為佛教界廣泛流傳的一句話。拙文<佛教是什麼?>,在「自淨其意」一詞多做文章,認為「自淨其意」或以解脫道為主,在「自淨己意」外又能「淨他之意」當可作為菩薩道之表徵。
事實上,「眾善奉行」一詞亦可有菩薩道之聯想,亦即「眾善奉行」初為人天乘修行,卻亦可為菩薩乘之先驅,菩薩行也是從「眾善奉行」中表現出來。
一如印順法師<一般道德與佛化道德>文章中區分道德的兩個層次,同樣的「善」或也有「一般」與「佛化」之二分,亦即與世間法相應的善以及出世間法相應的善的差別;所謂的「眾善奉行」若進一步說,應包含者「世出世間」的一切善,尤其佛教的「止於至善」更側重於出世間的面向。
猶如「佛化道德」必須建立在「一般道德」之上,意即不管「三乘共法」或「大乘不共法」都必須建立在「五乘共法」一樣(依《成佛之道》所說),菩薩乘的修行也必須奠立在人天乘的基礎上。反過來說,如果人天乘的善,其深度、廣度和高度皆得以進階開展,則人天乘的善已然達乎菩薩乘的善。
人天乘重視道德善行(修「三福業」),但道德之善是不夠的,善行不應只是良知愛心,對菩薩而言更需要慈悲誓願,若深刻一點還包括空正見的慧觀,如此才足以實現「圓善」境界(亦即「善」的完滿)。
總之,菩薩乘之「初階」確與人天乘相近,發心修學「十善」即可為「菩薩」(「十善菩薩」),顯見菩薩修行不是高不可攀、遠不可及,而卻是人人可學、人人可行。[1]一個人走在「善道」也就是走在「佛道」,「一切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佛法中」,而以「眾善奉行」之淺、深抉別出人天與菩薩二乘的不同。
[1] 如印順法師《無諍之辯》說:「菩薩遍及各階層,不一定是煊赫的領導者。隨自己的能力,隨自己的智慧,隨自己的興趣,隨自己的事業,隨自己的環境:真能從悲心出發,但求有利於眾生,有利於佛教,那就無往而不是入世,無往而不是大乘!這所以菩薩人人可學。」(Y 20p2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