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5.6 Thurs.
般若之三乘共學與但屬菩薩
在般若經教中,一方面提到「般若」是「三乘共學」,另一方面又說「但屬菩薩」,兩者看似不一致,應只是不同重點的強調。
「般若」是「三乘共學」,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172〈讚般若品〉:「一切菩薩摩訶薩、獨覺、阿羅漢、不還、一來、預流等皆由般若波羅蜜多得出現故。」此外,「但屬菩薩」如《大智度論》卷43:「般若不屬佛,不屬聲聞、辟支佛,不屬凡夫,但屬菩薩。」[1]
「三乘共學」是著眼般若之重要性和普遍性,三乘聖賢皆是「依智得度」──見真實而得解脫;相對的,「但屬菩薩」是強調般若之獨到性與特殊性,般若特重於菩薩所修,依之走向圓滿覺悟。
此中有兩點可以釐清:一、所謂「但屬菩薩」實則無所屬,既「無我」、「空」、「無自性」等,又何有所屬?所屬只是隨順世俗諦名言所說;二、般若有共亦有不共,皆是「依智得度」,但深淺、偏圓不一,因此「各得究竟所作事業」、「各得成就」,[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所有解脫的聖者皆是證得智慧解脫,可知「證真實以脫生死」是三乘般若所共的,然而唯有菩薩「導萬行以入智海」,如是顯示菩薩般若的不共妙用,猶如印順導師在《般若經講記》所說(頁10-11)。
因此佛典之間看似有所矛盾,背後實有其深義,既肯認了般若的殊勝地位,也標示了菩薩的難能可貴。
* 以上感恩厚觀法師的資料提供及啟發。
[1] 《大智度論》卷43:「是誰般若波羅蜜」者。第一義中無知者、見者、得者,一切法無我、無我所相,諸法但空,因緣和合相續生。若爾!般若波羅蜜當屬誰?佛法有二種: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為世諦故,般若波羅蜜屬菩薩。凡夫人法種種過罪,不清淨故,則不屬凡夫人。般若波羅蜜畢竟清淨,凡夫所不樂;如蠅樂處不淨,不好蓮花。凡夫人雖復離欲,有吾我心,著離欲法故,不樂般若波羅蜜。聲聞、辟支佛,雖欲樂般若波羅蜜,無深慈悲故,大厭世間,一心向涅槃,是故不能具足得般若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菩薩成佛時,轉名「一切種智」。以是故,般若不屬佛,不屬聲聞、辟支佛,不屬凡夫,但屬菩薩。」(CBETA 2021.Q1, T25,
no. 1509, pp. 370c22-371a7)
[2]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44〈成辦品〉:「諸隨信行、若隨法行、第八、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皆於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精勤修學,速出生死,證無餘依般涅槃界。一切菩薩摩訶薩眾皆於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精勤修學,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入無餘依般涅槃界。世尊!雖諸聲聞、獨覺、菩薩皆依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精勤修學,各得究竟所作事業,而是般若波羅蜜多無增無減。」(CBETA, T07, no. 220,
p. 239, a24-b3) 《大智度論》卷79〈囑累品 66〉:「是深般若波羅蜜中廣說諸法相。是中求聲聞、辟支佛、求佛者,皆當於中學;學已,各得成就。」(CBETA, T25, no.
1509, p. 618, a14-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