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6日 星期三

價值實現為意識研究背後之要務

2021. 6.9  Wed.

價值實現為意識研究背後之要務

  人類對美善價值追求的歷史,遠在現代科學發展之前;不論古往今來價值探索總是優位於知識建構,知識亦也是助於價值實現,讓人們得以過美好生活。華萊士在《冥想科學》一書,首章「冥想科學的原則」即指出意義人生之要件,認為科學的目的本應為人類謀求幸福,但相對的,在化約論主導的科學研究卻離此目標愈來愈遠,造成各種不平衡的狀態,因此他呼籲重視古老的冥想傳統,強調其與科學間的互補性,以追求真正有意義及幸福的生活。[1]

如達賴喇嘛所說,理解心靈本質之重要有兩個理由:第一、心與業間密切關聯;第二、心理狀態密切關乎我們的苦樂經驗。[2]而這兩個理由實則是一個,或者兩者緊密扣連,即心的染淨關乎業的造作,而業的造作又關乎苦樂果報。可知,佛學對心意識問題之論究,始終放在終極意義、價值關懷的脈絡中開展出來。換言之,「苦」的止息是佛教的核心關注,「四聖諦」所傳達即是知苦與滅苦,而「苦」是由於無明,無明是五蘊不如實知,如實知五蘊即是掌握身心運作實相,由五蘊如實知而邁向解脫(即所謂「見真實而得解脫」),從中顯示出佛教重親身體證之經驗性立場,以及關心人生福祉問題。

  同樣的,達賴喇嘛亦認為超越苦痛,特別是心理或情緒上的煩惱,為意識問題背後的核心關注。如達賴喇嘛表示:

長久以來,意識問題吸引大批佛學哲學思想家的注意,他們注意的問題,主要是倫理、靈性和脫離痛苦。而意識又是有情特有的屬性,為了達到離苦得樂的目的,瞭解意識變得非常重要。根據最早的經典,佛陀認為人類的快樂或痛苦,主要是由意識來決定的。例如,佛陀最初講法的經典《法句經》(Dhammapada)裡,一開頭就說萬法唯心,心識是最主要的,遍布在萬事萬物裡。[3]

  如達賴喇嘛所說,心識密切關乎苦樂經驗,各種不同的苦痛之根本成因在於我們的心識狀態;就佛教而言,未經訓練(undisciplined)的心識之本身就是痛苦,依此而有「(惡)業」的造作;相對的,知苦進而滅苦即有賴於心識本質的了解。達賴喇嘛甚而引用七世紀印度月稱論師見解表示:未經訓練的心生起愚痴,使得一個人造作惡業,進而使其本身生活於惡境中(creates the negativ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person lives),可以說輪迴與涅槃之別異(以及苦樂境遇)取決於我們的心識狀態。[4]而這一說法也相應於《六祖壇經》「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如此心意識的問題,不只是「事實」(fact)的問題,而且也是「價值」(value)問題;[5]心靈與意識背後有更重要的向度值得被關注,而可關聯到道德、靈性等層面,以幸福為最終目的。因此,如何從意識探討中,進而關聯到意義探求與價值反思,重視意識問題背後的深層關懷(及至於「解脫」),乃是凡瑞拉、華萊士等人所觸及的,然卻是現今從事意識研究的科學家所易於忽略的。[6]  

  總之,佛教思想之心意識探究,乃是為了指引並實踐人生價值,視價值實現為意識問題背後之首務,而「神經現象學」及「冥想科學」之形塑意識研究的不同範式,或可看成是佛學等舊傳統的重新發揮,喚起今人注意古老文明所提供的思想養分,重省意識探究在方法、進路及方向上的慣性預設。

*摘自拙作《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理論》「第一章」,202011月台大出版中心出版。


[1] 詳見Alan Wallace, Contemplative Science: Where Buddhism and Neuroscience Converge, pp. 1~27.

[2] The Dalai Lama etc., Mind Science. An East-West Dialogue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1991), p. 16-17.

[3] 達賴喇嘛,《相對世界的美麗》,頁133152181

[4] 心與苦、以及滅苦(涅槃)之間的密切關聯,達賴喇嘛再三強調,甚視為是佛教的基本,可參見The Dalai Lama (Tenzin Gyatso), The Compassionate Life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2003), pp. 59-61.

[5] 關於事實與價值的區別,舉例而言,「雪是白的」及「誠實是善的」是兩種不同的命題,後者是價值的判斷而前者是事實的描述。而價值命題未必能輕易地化約為事實命題作認知,因此可將此兩者初步劃分。之所以說初步劃分,因為深究下去會有不同觀點,如哲學家普特南未必接受此二分,見Hilary Putnam, The Collapse of the Fact/Value Dichotomy and Other Essay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6] 不只意識問題,任何問題探究皆然;對此走向之探討,可參考Paul Root Wolpe, “Reasons Scientists Avoid Thinking about Ethics,” in Cell, Vol. 125, Issue 6, (June 2006): 1023-10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