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6日 星期三

「大乘是精神主義」

2021. 6.14  Mon.

「大乘是精神主義」

木村泰賢在《根本佛教解脫道論》書中表示:「大乘是精神主義」,他說:「相對於小乘教的形式主義,標榜精神主義而立的,即是大乘教。真正的佛教徒絕非囫圇吞棗的接受佛陀所定的一時性規定與教法。立於參預佛陀精神之立場的,即是大乘。」(頁154 

木村泰賢接著表示,佛陀的時代教化有其應機的方便性,某時某處所為所說,只是為實現其理想之方便,佛陀的理想乃是在形式規律內部的大精神;雖然佛陀大理想、大精神,大乘佛教徒之間也存在異見,但在形式、文句之外佛陀精神的掌握上,彼此皆同。 

此新譯的《根本佛教解脫道論》副標是「木村泰賢新大乘運動思想觀」,記載木村泰賢對大乘佛法的觀點,從此書亦可看出學問工夫之深刻紮實,其「大乘是精神主義」確也是真知灼見。 

相對於小乘教的形式主義,木村泰賢表示「大乘是精神主義」,意味著「小乘」佛教之流於表層信仰,往善意想是「忠於原味」,保留佛法純正真實的面貌,往壞處看卻是「故步自封」,拘泥保守而易把佛教作窄、作小。 

大乘在於精神傳承、信念一致,卻不在於形式外相上計較細究,也因此精神主義的背後表顯出多元主義、自由主義(如木村泰賢書中亦提到「大乘作為自由主義之產物」),象徵著開放、開明的奔放學風,也以此學風而得以廣行方便、普渡眾生。然而大乘佛法精神主義之「重法輕律」傾向,過度的方便亦常使得弊端叢生。 

大乘是精神主義,那究竟是什麼樣的精神呢?大乘精神即是菩薩精神、慈悲精神、入世精神、利他精神等;這或如印順導師統攝龍樹菩薩所說之菩薩精神有:「忘己為人」、「盡其在我」(「自力不由他」)、「任重致遠」,凡掌握此根本精神,大致已掌握大乘精神。 

這也看出大乘不只是精神主義,同時也是理想主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恢宏的誓願、精勤勇猛,亦展示出崇高偉大的理想抱負。 

也因此大乘佛法雖宗派林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然只要精神理想遙契得上,其餘皆可視為枝節末梢的差異,也依此大原則、大方向的連貫一致,來看待傳承與開創。 

一如太虛和印順之間,佛學見解明顯不同,但師生兩人猶然「心心相印」;印順與證嚴亦復如是。事實上,不只是佛教內部,一切宗教也可「一視同仁」(某個向度而言),意即宗教之間教義雖不同,但所有正信宗教內在精神相互應和、彼此流通,其一即在於苦難救濟的信念,因此任何偉大情操的宗教獻身,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這也看出教義思想的判定抉擇固然重要,但是精神的內在涵養卻更為優先。佛教宗派之間、乃至不同宗教之間,亦應著眼於此來判攝定位。 

相關文章  悲願為判準  寬大為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