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日 星期六

悲願為判準

悲願為判準
接觸佛教已二十多年,雖然有我自己的思想定位,但無礙我對不同佛教法門的欣賞與護持,也不影響我對不同門派出家人、修行人的禮敬,其中取捨的判準在於悲願與否。

一個有悲願的宗教師,不管他/她是禪宗、淨土、密宗、南傳佛教、人間佛教等等,甚至不管是不是佛教或其它宗教,都值得我們的尊敬和支持,不因個人信仰的差異、思想抉擇的出入,而輕視(乃至敵視)異於己者,更何況是對任何虔誠的實踐者、篤行者。

一如印順導師之於太虛大師,他們的佛教思想明顯不同,甚至形成對立,但如果問說印公一生中最推崇的老師,除虛大師外不做第二人想。同樣的,在印公著述中,不管是禪宗的虛雲老和尚,還是淨土宗的印光大師等,凡是對佛教有貢獻的祖師大德,他皆是高度肯定,即便彼此思想大不相同。

曾有一位在家佛教徒,信佛學佛多年,有博士學位,雖在慈濟志業體任職,但她另有依止的上師和親近的道場。有一次我問她:如果她見到證嚴上人她會不會頂禮?她猶豫了一下說「應該不會」,還補充說「以前會、現在不會」。她跟我講了她的想法,但似乎沒有說服我,我還是認為她是應該頂禮的(若時地恰當)。

對佛教、眾生有重大貢獻的人,即便法門不同、思想有別,只要是佛教徒都應對他們高度禮敬;我多年來的態度即是如此,以悲願為判準,來看待彼此關係之親疏遠近。

聖嚴法師說:「佛教不缺出家人,只缺有悲願的出家人。」雖然悲願無法客觀衡量,甚至可能淪為個人野心,但悲切的宗教情操、情懷,是否存乎於心而體現在舉手頭足間,仍是可感而知的。

2015.8.1林建德寫於花蓮中觀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