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不只是物質的世界

2015/8/16  Sun.
不只是物質的世界
Owen Flanagan 2007年在MIT出版《極艱難問題:物質世界中的意義》(The Really Hard Problem: Meaning in a Material World),他認為在這物理世界中關於人生或生命意義的探索,才是最艱難的問題,遠比意識的艱難問題更艱難。然而,當一個問題成為極艱難時,甚至不可能被回答時,問題的本身可能即有問題;或者問題本身含有錯誤的預設。同樣的,意義(meaning)問題之所以艱難,或也在於錯誤的預設,亦即當預設所有的存在都僅是物理性的存在,就只有一物質世界,別無其它可能,如此意義才成為極難問題。

相對的,東方哲學不認為僅有物質的世界,還承認非物質世界之可能,承認一超越的精神或價值世界的存在;這樣的精神或價值世界,類似於柏拉圖所說的理型界,但又有很大不同。柏拉圖(以及一神教信仰)的二元世界觀,認為現實世界之外有一獨立的理型界(或天國),外在或外向超越的傾向明顯;相對於此,東方修道傳統重於「內向超越」(inward transcendence),認為宇宙有一終極的價值規範或秩序,在中國稱之為「道」,在印度稱之為「業」,而人心修煉的目的在於「調適而上遂於道」。

可知,東方哲學是先承認價值的存在,進而去思考人如何於價值中安身立命,如此相對於探討「物質世界中的意義」(meaning in a material world),東方唯心論傾向的哲學觀,所問的及關心的當是「意義世界中的意義」(meaning in a meaningful world)或者「價值世界中的意義」(meaning in an axiological world),而且最大的挑戰,或在於如何回應「意義世界中的物質」(material in a meaningful world)或「唯心世界中的物質」(material in an ideal world)等問題。無論如何,東方哲學亦十分關心意義問題,但不是先限定只有物理世界,反而是先確認(或預設)價值存在,而我們人生的目的在於找尋它以及實現它,所以不會有物理主義和自然主義者所產生的意義(或者精神)與物質之間的鴻溝,乃至於形成對立或衝突。

2015.8.18林建德貼於花蓮中觀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