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

人性之美善

2015/8/24  Mon.
人性之美善
在臉書看到一則新聞,一位義大利籍謝樂廷神父來台服務五十多年,都在東部宜蘭偏鄉照顧身心障礙的孩子們。有人為他一生奉獻的故事所感動,推舉他為醫療奉獻獎候選人,但神父堅辭,甚而動怒,這種樂於無聞、低調行善的風範,頗令人感佩。

獲頒奬項,代表著一種榮耀與自我肯定,大多數人趨之若鶩,但人若是為了拿奬才去做某些事,這事的本身將減損意義,而且變得有壓力,甚至變得很痛苦。

例如一個運動員一心一意為了拿金牌,每天強迫自己訓練;和另一個運動員很享受運動的當下,每天自發性主動訓練,兩者的心境明顯不同。前者如果沒拿到奬牌,很可能痛不欲生,甚至身心崩潰,而後者即便輸了比賽,沒有拿到任何奬項,也不會有多大損失,至少他樂在過程之中,最後的結果反倒是其次,而容易看得開、看得淡。

這也是身為志工快樂之所在。因為自願,所以積極主動,而且無所求、沒有得失心,更顯輕鬆自在;在為他人服務的體驗中,放下身段,讓自我縮小, 同時也讓自己提昇、昇華了。

謝神父不求任何回報,堅定的陪伴一群委身角落的弱勢族群,默默地為他們奉獻,讓我想起《聖經》中「愛的真諦」裡說:「不自誇、不張狂」、「恆久忍耐、又有恩慈」等。

在逐名追利的現代社會裡,他的善行義舉,給了我們另一種生命啟示,除了喚起人性的美善,也為高尚人格的可能立下典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