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科學研究「心」之限制

 2015/8/28  Fri.
科學研究「心」之限制
以科學研究人的心理現象,所有心理的問題包括精神疾病等,最終都只是物理或生理的問題,但這些確實都只是身體或器官上的問題嗎?

事實上,一些研究指出以藥物控制為主的現代精神醫(病)學(psychiatry),在治療上有很大的限制,甚至長期依賴藥物的結果乃弊大於利,反帶來更大的傷害。相對的,一些傳統的治療方式,雖然不是主流科學採用的方法,但卻得到很好的療癒效果。[1]

Peter B. Raabe 即對於現今治療心理疾病的醫學模型(medical model)提出批判,認為當今主流的精神病學或心理治療工作,有不少概念上的混淆,方法論上的疏失,以及邏輯上的錯誤、偏見等。他認為心理疾病或心理失調(mental disorder)並不全是內因於(endogenous)身體的因素,而卻和一個人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等環境密切相關,他視心理疾病如憂鬱症和精神分裂症(或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僅是其它外因的徵狀(symptoms of other exogenous causes),如此不依靠藥物,而藉由哲學諮商的方式,將有助於疾病的治療乃至治癒。Raabe還認為哲學的學習一開始即可避免心理疾病,而且幫助人免於心理疾病的憂苦,可強化諮商者或治療師的專業能力。[2]

Raabe的觀點實可以理解,「心」不是如唯物論者所認為的就是「腦」,卻還關乎身體和環境間的整體關係,可把「心」看作是大腦、身體和世界的交互網絡(interacting nexus)或「行為場」(behavioral field[3],如此心理疾病若僅視為是大腦生化功能的脫序病變,不免有所偏失,而產生治療上的局限。但這些觀點在主流的醫學模型底下,幾可說是視而不見。


[1]例如高雄龍發堂專收精神病患,全然不透過藥物,而以宗教及生活教育協助病人控制病情。可見王米渠編著《佛教精神醫學》,台北:合記圖書,2002,頁110-115
[2]Peter B. Raabe, Philosophy's Role i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Rowman & Littlefield Pub Inc, 2015.
[3]W. Teed Rockwell, Neither Brain Nor Ghost: A Nondualist Alternative to the Mind-Brain Identity Theory,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20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