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8/17 Mon.
業與基因
人世間有許多的奇妙與未知,如為什麼我是我,我既不是你、也不是他?為什麼我生長在這個家庭,長這個樣子,而不是生長在別的家庭,長不同的樣子?為什麼有些人生來健壯如牛,而有些人體弱多病?其它的貧富、美醜、貴賤、愚智等各種不同的差異,究竟該如何被解釋呢?
對於這些差異,基督教徒會理解成「上帝」的旨意(一般人就說是老天的安排),印度宗教暨佛教會以「業」的思想來解釋;至於什麼是「業」,包括「業」的形式、分類等,深入探討將會有諸多繁複的見解。
對於「業」的觀念,若以現代科學語彙,或可以藉基因的概念來解釋。一個人因著善惡行為的造作,將承受一定的結果,這是佛教業報說的基本看法。如就每個人各自行為所招感的善惡業而言,每個人不同的「業」,猶如不同的基因排列組合,[1]在基因狀態中決定了我就是我,我不是別人,從基因中顯示了「業」的訊息。不過這只是就「不共業」(individual karma, āveṇika-karma)部份,另還有所謂「共業」(collective karma, sādhāraṇa-karma),其間錯綜複雜的網絡關係更是重重牽繫、層層堆疊,在佛教有「緣起甚深」、「因緣不可思議」之語。
相關報導 Jon Kabat-Zinn on the Healing Power of Mindfulness
(2015.8.18林建德貼於花蓮中觀室)
[1]就有學者去探討「業」和基因間的關聯。Sohan Raj Tater, The
Jaina Doctrine of Karma and the Science of Genetics, New Delhi . Readworthy
Publications, 2009.
[2]社會神經科學乃一整合的知識領域,探討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與社會文化間的關係,既不是二元論主場,也不是化約論主張,而是去探索我們的大腦和身體如何影響社會歷程(how the brain and body
influence social processes),以及社會歷程如何影響大腦和身體(social processes
influence the brain and body)。見Eddie Harmon-Jones, Piotr Winkielma eds, Social Neuroscience: Integrating B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Explanations of Social Behavior, Guilford Press, 2007,
p.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